解读《孙子》之六:用兵法重新解读《张良纳履》

2022-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zique

学习兵法不是为了讲究学问,而是为了应用,《孙子》有两个兵法原则非常重要:一个是“以正合以奇胜”;一个是争先。史记里有一则故事《张良纳履》很好的说明了这两点。

大家都读过《张良纳履》。我们的课本的解读是对老人要谦虚有礼貌,和老人约会不要迟到。事实真是这样吗?中国的传统智慧会这么浅薄吗?

我听到台湾吕世浩讲的一个版本,是通过兵法的视角重新演绎《张良纳履》,大大颠覆了我对这个故事的认知,但我认为这才是故事原本的样子。下面是他对故事的描述:

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在下邳的桥上漫步,注意,此时,他正被全国通缉。有一位老父向他走来,做了一件出奇的事,他把鞋子掉到桥底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帮我把鞋子捡起来!”张良的反应是“良愕然欲欧之”,刚开始想把老父打一顿。但还是忍下来了,“为其老,强忍,下取履。”既然忍了,他索性更进一步下桥把鞋子捡上来了。老父更过分,说:“给我穿上。”(“履我。”)张良这个时候怎么做的呢?“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明白了老父教他的第一个道理:“人生要么不忍,不然就请你一忍到底。”非凡之人,要做事,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得干净漂亮!忍耐就不要忍个半吊子,既然已经帮人捡了鞋,也决定帮人穿上,何不索性“长跪履之”?这就是老父告诉张良忍的重要性。

接下来,老父的反应是“父以足受,笑而去。”张良是“良殊大惊,随目之。”张良为什么大惊呢?高手跟高手较量是不用长篇大论,泼妇骂街的。高手之间,一个眼神、几个动作就能了解彼此是什么等级。

老父让张良捡鞋子,是老父欲惊张良。而张良不惊。张良长跪履之,是张良欲惊老父,而老父不惊,老父“以足受,笑而去。”张良的反应是“良殊大惊”。短短的时间内,双方交手三次,比的是兵法当中的“出敌意料之外”。结果是老父大获全胜,张良一败涂地。

老父为什么这么对张良?因为张良天资高,胆气够,接受的是当时第一流的教育。在他过去的人生经历中,只有他压着别人的时候,没有别人压着他。所以,他不能忍。老父见到他之后,处处压着他打,就是要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年轻人有勇很好,但是如果你不能忍,就不能有谋,所以,忍是第一要义。

老父离开一段时间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老人家看张良领会了他的兵法精义,所以觉得他是可教之才,所以要他五日后早晨相见。张良此时已经知道老父不是一般之人,非常恭敬,跪着说好!

五天之后,良往。父已在,怒曰:“与老父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老父欲传张良兵法,兵法就是讲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先发与后发是天壤之别,到目前为止,两次相会,张良还是被老父压着打。如果你是张良,你该怎么办呢?

“五日,良夜未半往。”五天以后,张良在第四天晚上十二点之前就到了约会地点。在这一刻,张良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就算老父比张良早到,也不能说张良迟到。因为,约会的是第五天。何况老父并没有比张良早到。“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乃太公兵法也。”

老父为什么欢喜?张良明白他要告诉他兵法的第二个道理,那就是争先。你如何争先?要争先就要理解什么是“先”?如果我们理解“先”的含义就是比人家早,这个“先”只是相对的“先”,不是绝对的“先”。兵法是要争那个绝对的“先”。什么是绝对的“先”?出乎对方意料之外的“先”就是绝对的先!另外,达成一个客观的标准的“先”也叫绝对的“先”!比如张良在头一天晚上就到了约会地点,即使老父来得比他早,也不能说他晚了。这就是绝对的“先”。比较的先总是一种不确定的状态,要找到那个确定性,才能真正的确定自己的竞争支点。

在听了吕世浩讲解的《张良纳履》之后,我不禁拍案叫绝,这才是真正的兵法!充满了智慧的美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