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千佛崖
2024-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沉稳飞翔
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广元城北五公里,嘉陵江东岸,金牛古蜀道上,历史悠久,雕刻技艺精湛。千佛崖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唐朝,止于清代,历经了近1500多年,从而形成了一座佛崖石刻艺术宝库。佛龛层叠分布13层,密如蜂巢,是四川规模最为宏伟的石窟群。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碑文记载,全崖造像达“一万七千有奇”。可惜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一半以上造像被毁。 现仅存长近388米、高45米的佛崖,佛教龛窟950 余龛,大小造像7000余尊。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现存主要洞窟有大佛窟、莲花洞、大云古洞、牟尼阁、睡佛龛、持莲观音窟、菩提瑞像窟、卢舍那佛龛、藏佛洞等。这些代表性洞窟多为来自两京(长安、洛阳)地区的官员开凿,代表了两京地区佛教石刻艺术的流行风尚和艺术水平。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剑门蜀道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蜀道金牛道广元段的核心遗产点,2012年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9年4月26日上午游览,门票50元,选择“携程”网购43元)
千佛崖,位于“全国咽喉,嘉陵砥柱”的广元城北五公里,即古石柜阁 千佛崖景区的进口牌坊,为近年在原川陕公路改道后所立 千佛崖宣传册封面的这尊形象代言人,来自于释迦多宝窟中。这尊菩萨双手执长茎莲,身段优美,温婉优雅,颔首微笑,观之令人心醉 千佛崖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北魏晚期,开山凿佛造像在北方成为风气,往来于中原和巴蜀之间的僧侣们也注意到了千佛崖,并开始在此造像。历经西魏、北周、隋等数代工匠的完善、丰富,在唐代凿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窟龛 盛唐时期造像与官宦关系密切。诸如韦抗、苏颋、毕重华等唐朝官吏自长安入蜀赴任利州,随行带来的中原技艺精湛的石匠、画师,在当时的千佛崖绝壁上凿石开龛,佛像俨然有“千百万亿”之巨 盛唐之后,广元民间造像已极为踊跃,捐资者的身份也是林林总总,可以清晰地看出石窟造像从官宦走向民间的脉络 晚唐之后,北方知名石窟相继衰落,深受中原影响的千佛崖大规模造像也日趋停止。在宋、元、明、清等时期又有少量开凿、补塑、原窟重塑或重新装饰,规模远不及从前,仅仅是民间的顶礼膜拜。图为“供养人窟” 释迦多宝窟。开凿于盛唐的释迦与多宝双佛并坐龛,左侧“持莲观音”造像,体态优美,表情含而不露,有“东方维纳斯”的美称 神龙窟,窟中雕一尊倚坐大佛,被视为乐山大佛的缩小版。窟北壁上方有题记一则,“神龙二年(706)三月八日[还]转运使敬造供养……儿田[瑶]敬造儿田口敬造儿田[寿]敬造。”是千佛崖唯一有明确纪年的开窟题记,所以也称神龙窟。窟中雕刻的是弥勒佛 涅槃窟。内外二重,外方内圆。后部圆拱龛中央坛雕涅槃佛,佛周围雕凿二菩萨和摩耶夫人,龛后壁雕双树间举哀弟子十身。此布局风格接近睡佛龛,似为盛唐产物 在层层叠叠的崖壁间,还分布着大大小小多个佛龛,多以编号署名 千佛崖在唐初渐成规模,时称“北佛龛” 中唐时期此地佛事日盛,建起了宏伟的柏堂寺,并开凿了“大云洞”、“菩提瑞像洞”、“多宝窟”等一批规模更大、雕凿更精美的窟龛,这一时期所凿造像占全崖半数以上 南宋末年,宋蒙在四川展开决战,柏堂寺毁于兵火,由于仅存佛窟,这里便改名“千佛崖”,此后元、明、清三代仍有续凿,千佛崖之名也沿用至今 千佛盈崖现蜀山,嘉陵江水碧弯环”。千佛崖石窟题材丰富,雕刻技艺精湛,造像精美,可与同时期中原和北方的著名石窟相媲美 北大佛窟,开凿于唐初,造像为弥勒和两弟子,弥勒佛高4米,是嘉陵江流域开凿时间最早的弥勒大佛 千佛崖石窟造像多开凿于唐代,唐朝佛像的造型是身躯健美,肌肉丰腴,面容饱满,衣饰轻薄,如湿毡裹 千佛崖的佛像造型优美,立体感极强 但是千佛崖摩崖的部分造像由于自然风化、雨水冲刷等原因,也已经损害的很严重了 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位置,规模最大,共计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 唐天授元年(690 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时,白马寺法明和尚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当皇帝的需要,撰写《大云经》呈武则天。《大云经》中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应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则天看后大喜,亲笔作序,颁布于天下,且令各州要营造大云寺,以珍藏《大云经》,当地百姓就在千佛崖开造了大云洞 窟正中中心柱雕有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佛像肩宽体胖,圆脸弯眉,袒腹含笑,坦然无忧 弥勒佛身材修长,眉如新月,樱桃小口,据说该尊弥勒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像 窟中后壁南北各有两个圆形龛,龛中二圣据说是高宗李治和武则天 大云洞是广元千佛崖最大的洞窟,开凿于盛唐,洞内有多处唐宋时期留下的题记 南北两壁采用半圆雕法,刻出观音148尊,均华冠盛服、脚踏云莲,气势不凡 大云洞旁边的韦抗龛是唐代(715年)剑南道按察使韦抗所开凿,龛内有多处唐宋题记 千佛崖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 由于在南宋末年,柏堂寺毁于兵火,仅存佛窟,这里便改名“千佛崖”了 菩提瑞像洞,保存较完整。高高在上,只能仰望 苏颋龛,唐代苏颋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路过千佛崖,捐资开凿了此龛 藏佛洞,清道光22年开凿。主佛为藏传佛教的创始人莲花生大师,为四世章嘉活佛开凿,是千佛崖最晚开凿的一尊佛像 千佛崖还有许多小龛,雕凿细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宝库 大佛窟,开凿于北魏晚期,是千佛崖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距今已有1500余年,一佛二菩萨雕像为北魏遗存 睡佛龛和牟尼阁都是开凿于唐代,龛窟的上方都有题刻,是清道光年间由广元徐姓县令题写。睡佛龛和牟尼阁开凿在崖壁高处,需要仰视,无法靠近。两窟并列开凿,向我们展示了佛主由生到死的两个场景 睡佛龛展示的是释迦牟尼80岁在梭椤树下涅槃时的场景。龛中,释迦牟尼侧身而卧,神态安详,像身后的众弟子,有的捶胸,有的恸哭、抽泣,各具姿态、表情各异。两端各站立一菩萨,背依婆罗双树,树干上各有一蟠龙。此龛是唐代石刻造像的杰作 牟尼阁展示的是佛主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在菩提树下向老百姓讲经说法的场景。大云古洞之北的“牟尼阁”等数龛镂空雕刻造像为盛唐时的作品,由于佛窟高悬在山崖之上,人们不能接近,因而幸运地保存了古朴而光彩的风貌,虽历经千余年风霜,至今色彩鲜艳,神韵犹存 莲花洞,据考证开凿于武则天时期,因洞顶有一座巨大的莲花而得名。此龛是唐代石刻造像的杰作 千佛崖的北端,还分布着近二十龛盛唐时间的石窟,为妥善保护,特由清华大学设计,采用钢架结构为主体,以陶瓦作为屋顶和墙面建成保护罩,命名柏堂阁 这是千佛崖的北端、柏堂阁中的一个佛龛 柏堂阁瓦幕墙,保护了崖壁中雕刻的古老佛像免受雨、风和阳光照射的损害,同时可观赏窗外的嘉陵江风光 千佛崖面临嘉陵江,现在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国道、普通铁路数线齐聚对面江岸,成为一道景区外流动的风景 嘉江两岸,古老与现代,静谧和流动,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对比 景区内展出的老照片,也还原了上个世纪初千佛崖的历史面貌 四川内江人著名画家张大千,1943年10月中旬他从敦煌归蜀,顺路考察千佛崖,并和友人在千佛崖前合影。左数前排第四人,戴礼帽者即是享誉中外的张大千 “叠叠山峰朝彩阁,迢迢江水远清波。雕剜剐斫工奇巧,望像如生世不磨。”千佛崖摩崖造像历经千年,成为剑门古蜀道上一颗闪亮明珠,也留下了三十余首名人的题诗 千佛崖南面有大云寺,创建于北魏晚期,初名柏堂寺,武则天称帝后改作大云寺,现存佛殿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广元县令张赓谟捐资修建 千佛崖景区里,除了千佛崖,还是金牛古蜀道的遗址。剑门蜀道,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牛古道又名石牛道,是二千多年前巴蜀地区通往中原的一条重要道路,也就是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写之路。千佛崖下方的石板路,就是崎岖险峻的金牛古道一部分 1935年,国民党政府修建川陕公路,绝大多数路线是在古金牛道的基础上修筑的,由此也给千佛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上世纪90年代改建的108国道,也是在川陕公路原古金牛道的基础上建成的,现在景区中还保留了一块108国道的里程碑 景区还设立了千佛崖历史陈列馆,介绍了千佛崖到景区的变迁 川陕公路于2009年由当地政府投入巨资进行了改道,并对环境作了美化,千佛崖恢复了平静清洁 “嘉陵盛景”长廊,是休息观景的好地方 现在的景区的道路两旁,小溪潺潺,绿草茵茵 多种花木繁花似锦 这是于2019年4月21日下午乘坐高铁路过千佛崖时抓拍下的一张照片,基本是全景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