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恐怕很难以房养老
现在80后已经很少在网络上被作为目标来提及,无论是吐槽还是分析,大家都冲着90后去了。但正好处于我国经济文化分水岭上诞生的一代人,80后也成为了很多变化的试水者,所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结果和代价都在这代人身上集中出现,而且是首次出现,在他们之前没有形成,在他们后面人们已经逐步习惯,现在随着80后都基本上到了社会中流砥柱的年纪,那些曾经伴随青春期到青年时代的计划生育、上学、就业的段子都已经淡去(或者被扣到90后头上了),似乎可以淡定下来该干嘛干嘛了,然而由于时代变化的叠加,现在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坎等着80后去跨越——养老。
80后正值壮年,又享受了过去2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为什么要去为几十年后的事情杞人忧天?这不是贩卖焦虑,只是因为养老这个问题有两个特点:
1、无法在短期内完成筹划和准备,所可以使用的方式没有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养老手段不可逆,你在35岁可以开始做的准备,在45岁却有可能要采取其他的手段,时间的成本和变化会带来非常大的差异;
2、仅靠国家提供的基础福利没法保障生存品质,因为我们目前的社保是一个保障下限的东西,但80后面对的问题是在平均预期寿命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在退休前搞定自己随后的生活,即使降低一定水准,但至少在医疗、养护和其他生活消费方面能有除吃饱穿暖之外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充足的持续储蓄,尤其是财产投资是全世界养老的常见办法,例如在美国有401k计划,有机构运营的主要以股市、债券为目标的投资基金。很多人会说80后不是正好赶上房地产这一波浪潮了么,由于年纪的原因,80后毕业进入职场、结婚生子的时机正好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化的过程,房价在当初起飞的时候大量的80后赶上了这班车,这个运气足以拉开很多人大半辈子的资产差距,现在各地又开始出现以房养老的试水,手握房产的80后以后还愁养老吗?很多买房早,甚至除了自住还投资了一套房的80后也是这么想的,然而房子很难成为依靠。
且不说每一代人都是千差万别,是不是80后都上车了,即使假设80后住房自有率较高,大部分有自己的房子,80后的养老也很难通过房产来实现。
我们先说一下什么是以房养老,以房养老在欧洲、日本、美国都早就出现过,并非新鲜事物,不过也没有成为绝对的主流。基本做法是通过协议将房产抵押或者出让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一次性买断提供资金然后作为理财基础,或者按年按月支付给老人资金用于老人生活所需,其中也包括雇佣护工和医疗的费用。在老人身故之后,房产归金融机构所有。
接下来说说什么是80后以房养老的障碍:一是房产价值的变化、二是城镇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前者影响财产收入,后者影响养老支出,可以用此消彼长来解释。
一、房产价值:目前大多数人拥有的普通住宅社区,无论是多层、高层建筑的高低配小区还是一水高层建筑,其特点是建筑密度较高,居住的舒适度是有限的,社区内部物业运营水平较低。随着时间流失,建筑部份的陈旧、配套设施的养护(包括景观)都会成为问题,进而影响不动产的价值。
中国房地产过去十几年来房价的快速增长,让很多购房者以为买到房就是赚,买房的可能性远比房子本身的居住条件更引人关注。其实换一个视角如果房子老旧且现在看来非常好的景观枯败之后,居住环境是会差很多的。眼前的例子就有一个——美国的铁锈带城市(因工业转型而衰落的城市群,如芝加哥、底特律)很多旧的住宅即使价格便宜估计很多人也难以接受,除了经济不好原因,房产的维护成本也是一个问题。
底特律废弃的住宅
芝加哥缺乏维护的住宅
再者随着城市的发展,未来交通一定可以解决,住在远郊环境更好的地方会是几十年后的选择之一,市区老旧的高密度住宅小区其中一部分会逐步的跌价,不见得能换个好价钱(虽然还是值一些钱)。
二、目前我国城镇化率略超60%,在国际上达到75%左右之后城镇化率的发展速度将降低,同时廉价劳动力将成为历史,现在我们生活品质高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普通劳动力价格还是很低,所以我们的物流快递、家政、护理、小商小贩提供的服务用较低的价格就能够买到。而之后随着蓝领、普通自由就业的劳动力供应量减少,价格不断上升,养老所需的各种人力服务的价格将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了的。
所有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可以成为眼前的例子:按个空调的费用跟空调价格差不多,换个灯泡、修个马通水管得预约,一般人根本请不起护工,因为蓝领和白领收入差不多,白领退休凭什么雇佣的起人照顾呢?
但愿我们退休的时候能赶上机器人人工智能解决一切服务,至少照料老人和医疗护理能解决最好,然而这两样都是其中难度偏高的。
由于提前赶上房价这班车的80后同样背负了较重的房贷,而且首付也着实拿走了家庭大部分财富,因此增加更多的收入和投资途径才是80后为了以后筹划所需要准备的,把宝全押在房子上怕是有些想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