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准备这样阅读
在经过一年刻意的读书训练之后,我发现我的收获甚微。于是我开始了以下思考,企图改变现状。
过往
2017年的阅读量
今天突然想起来要去统计2017年总共阅读的书籍数量。共11本,其中纸质书7本
《生而贫穷》《为人文教育辩护》《爆款文案》《金字塔原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装修不后悔》《住宅设计解剖书》
微信读书共4本
《看见》《腾讯方法:一个市值1500亿美元公司的产品真经》《毛泽东传:名著珍藏版》《乌合之众》
从《2017全民阅读趋势报告发布 过半受访人年阅读量超10本》来看,我的阅读量在中国人民中算中等水平。
但是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当我试图去回忆一些书籍的核心主旨、亮点、内容等等细节的时候,我发现根本回忆不起来,就像是没看过一样。
我大致统计了下,遗忘的书籍共有8本,高达72.6%的遗忘率。
这样的遗忘率着实让人沮丧。
更加讽刺的是在2017年的开端,我阅读的书籍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翻开当时阅读做的读书笔记,我由羞愧变为惶恐不安,最后又有些许不甘。
问题出在哪里?
为此我特地花了半小时翻看了那11本书。
我发现以下几点:
-
大多数书籍没有笔记,或者笔记很松散
-
唯一记住的三本做了笔记,以及内容的思维导图
-
说是记住了三本,但是还是很模糊,只是大概的概念
-
我没有写过任何读后感以及读书反馈
最近在读李笑来的《新生》,其中他的一个概念我不置可否。
经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每个人的大脑里其实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真的跟计算机一样!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输入输出体系(IO 系统),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运行处理机制。
人和人之间很不一样,就好像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也很不一样。有些人的中央处理器(头脑)更强大一些,有些人的内存容量(记忆力)更大一些,有些人的硬盘空间(笔记与藏书)更大一些,有些人的显示器(外表)更漂亮一点,有些人的打印机(写作能力)相对比较高效,有些人配置了网卡(沟通能力)所以可以连网,有些人则不连网,有些人的带宽(沟通有效性)很足,有些人的带宽很小,有点人在互联网上(开放),有的人在局域网里(封闭)……
他把大脑比作操作系统,吸引我的是这个观点:
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输入输出体系。
如果这么来说,阅读就是人们输入的一种方式。
我突然明白,过去的一年我一直在输入,但是处理和输出的节奏却跟不上输入的节奏。
就像古话说的:左耳进右耳出
我没有做真正的处理。而检验我是否处理成功的途径是我能否成功输出。
以前听过这一句话: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认为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情。很多知道你看到,听到,读到,你以为你知道了,你掌握了,但是你没有去做到,没有实践它,那么它可能不是真正属于你,而你却潜意识认为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产生了这样的落差。
毛泽东说:实践出真知。这就是如何过好这一生的大道理!
我以前的阅读,就像在听很多大道理,一直在输入,却没有处理甚至输出。那么这些大道理也都还是书本的,不是我的,我当然记不住。
那我怎么输出?我这么问自己。
书籍分两类,一类是实用型的工具书,比如《如何修电脑》《ps300招》,一类是理论型,比如《金字塔原理》《生而贫穷》。通常前者,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做输出,学了就能用!后者才是我头疼的大道理。
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表达,把你看到的东西说给别人听,如果别人听懂了,你也就自然掌握了。
表达有很多种方式,目前来看最经济高效且可能带来睡后收入的方式是写作。
写作对我来又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哭哭。我曾经花一天去写一篇简单教程。写到最后,我发现文章又长又臭,整个过程痛苦泥泞。
当时我对自己的写作能力绝望了。
好在生活总会对努力改变的人提供帮助,我发现了一个替代写作或者说是写作的前奏的表达方式。
这个方式就是我准备长期坚持实践的输出方式-卡片。
改变
什么是卡片
下图是我在阅读《新生》之后做出的《概念》卡片。

卡片,是有助于记忆的最小单位。
我试图做到一张卡片,记录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包括知识点的概念,方法论(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如何用)。
我可以拿卡片记录任何东西:学习成果、阅读收获、工作经验。
久而久之,我会形成一堆卡片的库,即我的知识库。
哦,我想和你们分享一张图。
一张来自于休·麦克劳德(Hugh MacLeod)的漫画。

知识是一些点,经验是我们能把点串接起来,这代表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点,能将他们输出了。
实际上这张图应该还有一个版本:创意。
当我们把经验里面的线段打破,用一些奇怪的曲线将他们用另外一种方式相连,这就是创意。
一个知识点用我们想不到的方式连向了另外一个知识点,甚至创造了一个知识点,这就是创意。
可见知识点的梳理很关键,它是经验和创意的基础。
而我目前在尝试的卡片记录法正是记录知识点一种方式!
当阅读书籍的时候,把从书中的看到的知识点用卡片记录,等书籍阅读完成,再想办法把这些知识串联,形成我的经验,有了我的经验,我便试图写作输出!完美!
当知识点堆积到一定程度,我相信它们会在不经意间用想不到的方式做串联,形成新的创意!
关于卡片的方法论

这个方法我实践了大概半个月。所谓方法论不过是一些暂时的经验,会随着我的理解深入再升级。
- 卡片的信息不可以太多
要坚持做到一张卡片一个知识点,多了容易搞混,不利于记忆和搜索回顾。
- 减少做卡片的时间
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做卡片,这样会影响做卡片的积极性。因为做卡片的收益来得很慢,需要很长时间,慢慢地达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在这个量变的过程,花费太多时间,可能会因为收益太小而放弃,从而错过后面的大受益。
- 不能边看边做
这个道理就像是老师上课在讲台上讲,我们在下面做笔记。边看边做就像是输入直接输出,没有处理。
- 持续输出
要坚持。每次大脑经历过输入的过程,对于值得保存的内容,都应该处理后,快速输出做卡片。
- 不断升级
不断给自己打补丁,不断地探索好的卡片记录方式,因为我永远是错的!
期望这样操作之后,我的2018年的阅读生活能有一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