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专辑方法用对,事半功倍【读书】伯乐已推荐专区

浅谈书评之温度 | 写在读书日

2022-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葉葉素心

跟了下热点,世界读书日嘛,大部分人的眼光在各种官宣私宣的引导下,总会正眼瞅一瞅和读书有关的东西。包括我写这篇小文章的心情——一年一次的读书日都到了,我这篇和读书有关的小文章,怎么也该交账了昂。

为啥说这是一篇拖了好久的文章呢?熟悉的友友大概知晓,我之前曾在简书担任过一段时间读书领域的伯乐——阴差阳错走上这个公益岗位,不是因我对读书有多么深刻的见解,大约是因我对读书有一份偏爱,再加上朋友们拱来拱去的热情和支持。这一年,先后推荐文章318篇,其间和作者对接、交流、探讨等等,至今仍是难忘的片段。

让我尤其感动的是,在决定辞职的那段日子里,好多友友既表示理解又表示不舍,有好朋友甚至提出来,只要我继续留任,愿意拿出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无条件帮忙。我知道这是一份深深的信任和理解,因此卸任之后一直在反复斟酌,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但想法美好,现实打脸。大年之后,由于工作调整,我的时间整个儿不够用,除了勉强坚持看书做笔记,写字竟成了奢侈的事儿。尤其我还想认真地写一写这篇字,但嘀嗒转动的时间啊,从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这篇文就从冬拖到了春。

期间,现任读书伯乐一棵开满鲜花的树,曾邀约我写一篇与读书有关的文,结合想表达的内容,便硬着头皮接下了。眼看春天都快过去了,我的作业还在萌芽状态中,好在有读书日的无形鞭策,暮春时节,我决定抓紧时间写点什么——浅谈书评方面的一点认识和看法,不求深刻,甚至不求甚解——仅作抛砖引玉,与各位书友共勉。

正儿八经废话的分界线。

网图侵删


很多友友和我讨论,书评究竟是什么?

大约一年多前,我写过一篇《简记几种书评的写法》,里面曾简单提到一篇书评需要传达的内容大约包含三层意思:

①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见识地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
②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
③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

即,一篇合格的书评需要符合起码三个要求:总结性、思想性和交互性

现在回看,大是羞愧,当时的言论下得又浅又白。三点之中,总结性和思想性是就书论书,倒还罢了;交互性带着些许儿功利色彩,不小心就容易走偏,是我一直在反思的问题。

“书评”这个话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实际上牵扯到一篇好文章的标准,同时又牵扯到一本好书的标准。这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儿,另一方面,正因大家看法不一,所以有讨论的价值。

那么,回头还是要问:书评是什么?毋庸置疑,一定是与书有关的言论、评述,但且慢下定论,先看一看文字底下隐藏的逻辑问题。

从文先生在1937年,曾以谜语的方式道出书评的两难困境:最不讨好,又最容易发生私人思想;最宜公平,却又容许相当偏见存在;最需要避免私人爱憎和人事拘牵,却又似乎不能不受私人爱憎和人事拘牵;本身无永久价值,然而间接又最有影响;文学运动少不了它,同时又毫不需要它。

我们今天看,它依然蒙着谜一样让人琢磨的白纱:书评无论写什么,怎么写,总是有个目的——作者想推介自己看到的好书。那么“好”的书评就在于怎样往好里评价一本书么?我觉得大是可疑,甚至是一种误解。

大部分书评的常见模式是歌赞书的好——这当然无可置疑,若书不好,又怎会掏出宝贵的时间精力阅读、做笔记和写书评?作者撰写自己的获知,是带着巨大的喜悦和热情在分享。我们接收信号,欣然翻开推荐的那本书,也是怀着巨大的喜悦和热情。两个不同的人,因同样一本书,带着同样的喜悦,在不同时空中交错生花,这便是共情。情之所至,一字一读皆带温度。

这就是我今儿分享的第一点小认知:好书评有温度。但这温度是广义上的概念:它可能热如夏火,肯定、赞扬了自己的客观所见,我们平时见到的大部分书评大约都在这一范畴内;它也可能冷如寒冰,用锋利的笔触给书挑刺。

国内有知名书评影评网站“豆瓣”,有人研究发现,在类似于豆瓣的英文网站 Goodreads ,一本书一旦得奖,其平均好评度反而会下降。原因很多,比如说得奖的消息吸引了一些本来不喜欢这个类型的书的读者,但更有趣的是,也吸引了一批专门“反流行”的书评人。越是好评,他们越会拿出放大镜,细细过滤每一个字。

我们反对过分拔高的表扬、赞美,让人肉麻的谀词,也反对严重失实、恶意诽谤的行径。当一篇书评过分带上“好坏”标签时,更要注意其在什么意义上、对谁而言的前提。

这里包含的问题,就涉及我在谈及书评开初提到的“交互性”,出版商看重的是交互的商业性,读者希望通过书评收获知识增量,或者了解新奇的内容和特色,作者更在乎来自社会各界的反馈和有价值的专业意见。这些要求深浅不一,口味各异,都在不同需求方向寻求自己get到的点。所以说,评介好书或评书“之好”,只是书评的一部分。好的书评,并不就是“好书之评”,也不就是“评书之好”。

它一定带着诚意满满的温度。如俞平伯评丰子恺《子恺漫画》,他会一条一条认真的评点。朱自清的文字给人印象温文尔雅,但他写的书评却自带刀锋。在我推荐的作品中,也不乏这样有温度的文字,比如锈住的脑壳,他的文字客观中肯又带着些许锋芒,给我的感觉是唯恐离作品太近而刻意站得远一点;若愚老师的文字圆融有度,褒贬有力,予人一种纯粹的力量感。

有温度的作品,总是带着善意的初心,或褒或贬,或笔锋犀利,或言辞敏锐,藏在后面那颗温良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内核。那是与作者或者更多读者共情的东西。(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