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社闲话古诗词

从李白《山中问答》看隐士的诗意与功利

2025-06-16  本文已影响0人  无心随墨

从李白《山中问答》看隐士的诗意与功利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一生中曾经多次隐居山林。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入赘湖北安陆许氏,从此在此居住十年,诗中的“碧山”也叫“白兆山”,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有桃花洞,为李白读书处。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隐居白兆山桃花岩时期。

诗歌以“问余何意栖碧山”开篇,这句看似简单的疑问,实则暗含着世人对隐逸行为的普遍困惑。《山中问答》,也作《山中答俗人》《答俗人问》《答问》,可见所问者就是也在困惑中的,被李白称之为“俗人”的人 。在传统观念中,隐居往往被视为对社会责任的逃避,李白“笑而不答”的回应,既打破了问答的常规逻辑,也赋予了隐居行为一种神秘的诗意。这种“不答”,既非无言以对,也非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种留白的方式,将答案隐匿于山水之间。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两句,构建出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世界。桃花、流水、远山等意象,勾勒出远离尘嚣的仙境,呼应了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然而,李白的“非人间”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暗含着对世俗功利社会的批判。诗中这种对山水的极致赞美,也是盛唐文人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精神写照。

盛唐时期,隐逸文化盛行。一方面,“学而优则仕”的儒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文人普遍以建功立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另一方面,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与佛禅“超脱尘世”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这也为隐逸行为提供了精神支撑。在这种文化氛围下,隐居就不再是单纯的避世之举,反而被赋予了多重的意义。这既可以是隐逸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可能是某些名利者获取政治资本的“终南捷径”,甚至成为某些人彰显身份的一种社交姿态。


唐玄宗时期推行的“征辟制”,更是将隐逸与仕途紧密勾连。朝廷多次下诏征聘隐士,许多文人通过隐居积累声名,等待朝廷征召,形成“以隐求仕”的特殊现象。比如卢藏用早年隐居终南山,后来名声渐起,以“高尚之士”的身份入朝为官,后来他向道士司马承祯夸耀其“终南捷径”,成为著名典故,而这也正是这一时期隐逸文化功利性的典型写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白的隐居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上了复杂的时代烙印。

或许李白的隐居也带有着强烈的现实考量。他曾多次主动结交权贵,试图通过“干谒”获得入仕机会,他隐居安陆期间曾给善于识拔人才的韩朝宗寄信(《与韩荆州书》),信中他自信地向韩荆州提议,“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暴露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野心。这种“身隐心不隐”的状态,也反映出盛唐文人在隐逸与入世之间的微妙平衡——他们既想保持清高的姿态,又不愿放弃经世济民的理想,于是便将隐居作为了一种迂回的政治策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