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共同体里,学习真正地发生着
觉醒是一个人发生转变的真正动因,而觉醒的发生却没那么容易,往往需要某种外部思想的强烈冲击和客观事件的强烈刺激。觉醒一旦发生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在我的个人成长中,内心深处曾经历过几次大的思想觉醒,其中之一是阅读王栋生老师《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受到的冲击,知道了语文老师还可以这样有思想;其中之二是听了黄玉峰老师执教《老王》,知道了语文课文原来还可以这样教。这两种情境之下,我的内心受到了不小的震动,促使我的思想发生了深层次的觉醒。
于是,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尝试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营造积极、高效、灵活、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学习这件事。现在回想起来,即便是我的教育理念有所更新,我的课堂依然是由我主宰的以“教”为显著特征的课堂,偶尔为之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只不过是教学方式的花样翻新,并没有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应有作用,学生的“学”并没有真正的发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直到今天,我走进了学习共同体峰会的课堂,我才于安静的课堂里感受到了真正的学习是怎么发生的。我的内心受到了第三次强烈的震动,我看到了心目中理想课堂的样子,我看到了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我看到了“学习共同体”的无穷魅力。在这里,没有领导者,人人平等,学生在课堂里互相倾听,互相学习,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面前获得成功的乐趣,每个学生都沉浸在思考中,并得到了表达自我的机会。
这么多年,我组织了很多次语文教育研讨会,听了很多优秀语文教师的公开课,只有授课教师水平高下的不同,没有学习方式的根本差异。更多的是看到教师的自我解读、自我设计的步步落实,教师引导的痕迹非常明显,不停地提问,不停地启发,只为学生能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而且多是唯一的答案。
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执教老师再三启发,学生都回答不出他的问题,他非常生气地对学生说,都怪你们太紧张了,弄得我也跟着紧张。这位语文名师的这节课让我印象深刻,他那种居高临下、不懂尊重的教学态度注定了课堂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
而佐藤学倡导的“学习共同体”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感受,由个体的学发展到共同一起学,在和谐愉悦开放友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得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养成品格、享受属于自己的学习权利。
安静的课堂,活跃的思维在一上午的学习活动中,我从林希校长的报告里了解了“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教育理念和这一理念在她们学校所取得的实践成果,给全校师生带来的根本性变化。从上大附中郑艳红老师的展示课里我体会到了“安定 安心 安静 幸福”这几个关键词的内涵,同时也沉浸在学习的幸福里不能自拔。
首先,郑老师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挑战了写作教学这一老大难的教学板块,实现了教学方式由“教”到“学”的翻转。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教师看似在课堂里退居二线,实质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勇气、思维能力、学科底蕴和教学智慧。教学设计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内容,是需要在教学前精耕细作、反复斟酌的。三个核心问题就是整堂课的筋脉,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怎样设计更科学?怎样表述更精准?怎样才能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思考?从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里,从一双双闪亮的眸子里,我判断出郑老师“慧眼识万象,妙笔著文章——社会现象评论文构思指导”课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有效的。
其次,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具体落实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两项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观看毛坦厂中学家长陪读的专题视频,使学生对普遍存在“家长陪读”这一社会现象有了形象直观的感受,引发学生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思考、评论。
表达是人的天性,我们不仅不应该压抑学生的表达欲望,相反,还应该为学生的表达提供机会和平台。接下来三个核心问题渐次引出,学生紧紧围绕这三个有梯度的问题,进行共同学习,互相交流,每一次讲台前的发言,学生都争先恐后,没有紧张,没有胆怯,落落大方,有理有据。
表达交流,落落大方我注意到,郑老师的要求非常苛刻,没有课前预习,学习任务单和阅读资料都是现场下发的,而且给学生思考阅读和时间都不长,或1分钟,或30秒,最长的一次时间是10分钟,但学生都很好地展现了各自的学习成果。他们从不同角度,就这一社会现象发表了看法,有观点,有理由,有阐述,有分歧,有争论,语言在交流中得以建构,思维在碰撞中得以深化。
我们这些观课者,怀着一颗好学之心,或与同学们坐在一起,或穿梭在他们中间,和他们交流着,探讨着,快乐着,内心安宁而幸福,是的,这才是学习应有的模样,才是课堂最具魅力的形态。
这让我想到了学习共同体的三个同心圆式的发展愿景:最核心的是学生之间的协同互助,每个人都能安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第二层是教师之间通过合作互学,共同成长,努力成为专家型教师;第三层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心与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现行教育中的问题不断得到研究和解决,也能使教育系统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互信互助的氛围里。
未来是属于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