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传习录(一)

2018-09-15  本文已影响120人  阿缘

阅读与写作:

传习录 第一期

阅读后学生自由写作成品

2018.9.15.

王阳明生平有感

YD

看了王阳明前半生的生平事迹后,我感觉他应该是个比较随性的人,接触了很多学识,同时他又比较执著,对“圣人之道”有异于常人的追求。

王阳明的人生也一直是起伏不定的,但他经得起大起大落,同时还能反复思考,得到一个“吾性自足”的结论,实在是让人敬佩。

不过我认为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这样的人,不仅是因为他儿时的教育环境,也有一种他从生命里自发的一种性格。就像一位母亲生了一对双胞胎,但那两个双胞胎最终的性格是不可能一模一样的,造成这种差异的绝不可能只是周围的环境,那么这该怎样解释呢?只能猜测他们从刚出生时便带着一部分性格。比如有人天生就反应能力比一般人强,或有人天生记忆能力就十分优异。

但这并不能证明谁就比谁弱了。只是有些人没能像王阳明那样活用自己的天赋。

再说到王阳明,我觉得他的抗压性绝对是异于常人的,极其难被外界事物击垮,他的目标一直引领着他,从小到大。依我来看,这真是极其不易的,他到底是怎样做到将小时候的目标坚持到现在的?在险恶的环境下,他为什么能超脱一切而做到颓丧下去呢?靠的是什么?

这始终是使我感到好奇的。

(可以深想的是:除了生命里自发的性格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可借用可发挥的?抗压性又是来自于什么?为何你单单着眼于王阳明的坚毅?不妨细思。

当你对人、对生命好奇之时,也是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生命展开设问,寻求答案的时候。)

今读王阳明

JY

王阳明大名鼎鼎,心学发扬光大之人,今日读过了他早年间的事迹。

王阳明在诸家之学间寻觅真相,自然,那时已有的任何一学派都不能完全入他的法眼,总能挑出毛病来。反观古往今来的圣贤们,少年的求知路也总是崎岖躞蹀(XIE四声DIE二声),若说发光是太阳的特性,那么,隐匿难寻也就是真理的特性了。

这是否印证了阳明所说的:“吾性自足”?在大千世界中,一步步去除后天的杂质,留下的则是降生时圆满、澄澈的本心。或许人生来就是拥有天赐予的璞玉心、明镜眼,生长的过程则是不断靠近太阳,哪怕折了枝,也在生活中去除杂尘,如同王阳明,他是到达了太阳的人,当他往下观摩时,是用璞玉的心,明镜的眼在看,看的是透过幻想与娑婆的大地的本心,世界的本心。

如我俗人等,有太多事是不能完全认定的。试想过往,有什么是能很笃实地、如同竹击石般明利清晰地确认的?我们连这个世界上人造的非自然的,被称为“知识”的那些都不能肯定完全渗透,更何况是真知?

叩我心,总发现所有事总是不圆满,又抱有执念,一事也不能澄明。就仿佛白墙上的一点印痕,十分细淡,却又突出,总是不能让人相信墙是白净干明的。那是一种微妙的体验。现代网络有一个词,也是心理学的一种病症,叫作“强迫症”,是人对不完美的绵长又不罢休的执念。这么说来,好似世上所有平凡人都有着强迫症,是对不澄明的世界本心的执念。

(这里有几个概念可以深究一下:“当他往下观摩时,是用璞玉的心,明镜的眼在看,看的是透过幻想与娑婆的大地的本心,世界的本心。”这个本心,指的是什么?

“这么说来,好似世上所有平凡人都有着强迫症,是对不澄明的世界本心的执念。”这个本心,又指的是什么?

两个本心是否是同等意思的表达?若不是,是否还有更准确的词汇替换?

也有可以再行思考的:“如我俗人等,有太多事是不能完全认定的。”我们所想要的肯定和认定,又是出于什么心?

很多问题,未必会即时有答案,也不妨放在心里面,抱着“参”却不“究”的心,默默等待着遇到它们的答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