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化论看贫穷思维,真的可以遗传么?
生理上的很多特性,我们都知道遗传决定了绝大多数,比如颜值,身高,肤色等等。
但是性格上,遗传占据了多少呢?是否有决定性的作用呢?
现在的科学界并无绝对统一的理论,不过各大领域都给出了一些研究结果,比如“气质”背后的四套系统,与多巴胺、血清素、睾丸素、雌激素/催产素这四类激素有关的四套系统。
它们分别决定了一个人人格变量里40%-60%,多巴胺系统和探索冒险相关,血清素和社交能力相关,睾丸素和情绪控制相关,雌激素和同理心有关。
但是关于贫穷思维和富裕思维,大部分都是从文化和思维传承上给出解释,从基因层面上,尚未有明确的研究结果。
这两天在看万维钢老师解读今年戴维·威尔逊的新书《生命视角》的时候,得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从进化论视角去看贫穷思维和富裕思维。
在我们普遍的认知中,对于贫穷和富裕的理解,主要是指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充裕与否。
但是在漫长进化之路中,关于贫穷和富裕,就是生存环境,生存资源的贫穷和富裕了,贫穷就是物质非常匮乏,环境非常恶劣,生存极端不易。
而富裕则是说明环境非常舒适,有足够的生存物质,有非常安全的生存环境。
这两种环境下,生物的遗传策略会有不同么?生出来的娃会有什么不同么?
威尔逊在书里先是给了几个动物的例子,一个是鸟类的宝宝,一个是老鼠的宝宝。
很多鸟类的行为模式,由妈妈留在鸟蛋里的荷尔蒙决定,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雌鸟会感受到生存的精神压力,这个压力会让鸟妈妈体内的皮质醇浓度升高,于是她的蛋里自然皮质醇也偏高。
这种类型的蛋,孵化出来的小鸟,就是穷人家的小鸟,它拥有穷小鸟自己的行为模式。
他们出生时体型偏小,但是肌肉反应很快,飞行速度更快,比富人家小鸟更擅长战斗。它们仿佛注定就不是为了养尊处优的日子而生的,他们天生就是奋斗者。
研究者在实验中,选择了一部分富裕小鸟生的蛋,注射了皮质醇以后,也孵化出了穷人家的小鸟。
所以说这个穷人行为特性,与其说是妈妈遗传在基因里,倒不如说是妈妈塑造了这个基因表达的环境。
记得布莱克本和埃佩尔在《端粒效应》里面提到过另一个研究,压力会导致人的皮质醇上升,而在怀孕期间皮质醇的水平会影响孩子在情绪控制这个基因的表达,背后的逻辑异曲同工。
穷小鸟和富小鸟,基因都是同一套基因,只是环境的不同,让他们表达的特性不一样而已。
小老鼠的人生选择,也不自由,如果食物充足环境好,老鼠妈妈就比较悠闲,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舔小宝宝,那些经常被舔的小老鼠,长大后就比较稳重、淡定和从容不迫。
而被舔的少的穷人家小老鼠长大后,会更早的达到青春期,会更具有攻击性,也会更早的怀孕。她们急急忙忙配对,赶着生育下一代,毕竟从进化的角度看,环境如此艰苦,只有赶紧生育基因才能传下去。
人类当然不一样,但是人类也一样,就像上文说到人类的人格变量40%-60%由基因决定一样,人也有动物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的荷尔蒙,我们幼年时受到的照料,外部的环境共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就像小老鼠没有受到妈妈足够的舔毛一样,我们就会表现出特定的性格特点。
比如和小伙伴一起,他们对快乐场景的印象不深,但是对那些发生矛盾冲突的场景印象强烈。
再比如因为环境恶劣,所以风吹草动就得警惕,自然专注力和耐心就会天然比较缺乏。
因为环境恶劣,需要不断获取生存的机会,他们自然也会更加追求冒险活动。而且他们非常有办法获得即时的回报,同时也失去了对长远利益的重视和追求。
当然,他们也更早就乐于和异性交往。
这些都是一个匮乏的环境给予孩子长大过程中基因表达带来的影响,用上面的人格四套激素系统来解释,就是环境影响了这四种激素系统的分泌水平,从而影响了性格。
从统计概率上,一个聪明的男高中生,明明成绩不错却决定不考大学,想要赶紧工作挣钱。一个女高中生才18岁,就决定嫁人生孩子。我们以前想的都是生活不易,都是家庭教育给予的观念上的影响。
但是这时候,我们也许可以换个角度,其实他们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自由。
他们的身上,背着基因的枷锁,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基因的枷锁,只是有些人幸运的开启了富裕者的基因表达,而有些人则不得不开启贫穷者的表达而已。
理解了这些,也许我们就可以在养育孩子,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会有新的理解,不要局限于富养还是穷养这么笼统的表达,而是要细到每一个方方面面,去理解,我们应该如何陪伴孩子,好好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