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讲义》读书笔记(二十)
书名:《阅读与写作讲义》
作者:吴军
分享主题: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
在美国和欧洲,1890-1900年出生的那一代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读一读“迷惘的一代”的作品,不光是文学欣赏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快速发展、财富迅速积累之后,会进入一个平台期,这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首先是干什么都能挣钱,不断有升迁机会的好时代不会再有了。其次就有可能大量地出现“多余人”和“小人物”。
这就不能不提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他们代表着面对“迷惘时代”两种不同的态度。
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了。这本小说被誉为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原本是一个穷小子,在一战前和白富美的黛西坠入爱河,但是等他从欧洲前线回来,女友黛西转身就嫁给了高富帅的布坎南。盖茨比后来靠贩卖私酒发了财,在纽约郊区富人聚集的长岛买下了黛西家对面的豪宅,天天举办奢华的派对以吸引黛西的注意。
最终,盖茨比设法和黛西重温旧情了,他觉得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而黛西愿意和他重新交往的真实原因,却是因为自己的丈夫布坎南有了婚外情。最后,黛西开车撞死了人,盖茨比为了保护爱人黛西,替她承担下撞人的责任。而车祸死者的丈夫知道后误杀死了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主要的目的不是讲爱情中的备胎,而是通过盖茨比这个既让人同情又有些可悲的人物,揭示了一个国家在平稳阶段会遇到的社会问题——阶层固化、对底层人的歧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等等。这就是那一代年轻人迷惘的原因。
这样一种状况的出路在哪里呢?迷惘一代的另一位代表性作家海明威给出了答案——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里寻找自己的位置。海明威如果生活在19世纪的俄罗斯或者法国,有可能会逐渐成为一个多余的人,所幸的是他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他还有其他的选择。当时正值一战爆发,海明威不顾父母的反对,作为战地记者到了欧洲前线,除了冒着炮火到一线采访报道,还参加了伤员救助。在一战期间海明威受了伤,在养伤期间他认识了美国的护士安格妮·库洛斯基,两个人于是产生了爱情。但是一战结束后这段爱情就戛然而止了,这时的海明威并没有盖茨比那样一心要挽回失去的爱情,到前女友面前炫耀自己,而是将他在一战期间的经历和思考写成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永别了,武器》。
虽然海明威在战争期间获得了意大利政府发的军功奖章,但他却因为看到了战争的伤害,而成为国际主义者和反战主义者。在此之后,海明威有了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那就是全世界,而且他一辈子坚信全世界是一个整体。海明威超越同时代人的地方在于,他更早地意识到人类必须有一个全球的视角,来关注和处理社会发展所导致的民族、国家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当一个人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把自己放在全世界,就会有无数的事情要做,即使遇到挫折,也会在失败中奋起。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盖茨比和海明威,就能看出两种人、两种做法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的高下之分了:
这两个人都参加了一战,都因此失去女友。盖茨比的做法是要千方百计逆袭,然后在女友面前证明自己,夺回自己所失去的。海明威则是让自己过去的经历过去,继续往前走。
世界是很大的,总能有自己的位置。对于一个自己发展受限制的时代,盖茨比是千方百计想让上流社会接纳他,而海明威则是看到世界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亲身去解决这些问题。
盖茨比最终遇到了过不去的坎,成为了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则因为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经历,悟出了人生的道理,活得有滋有味。
海明威自己有过很多的挫折,但是每一次都没有倒下,只是受到打击,然后又再次奋起,因此他的“硬汉”头衔不是浪得虚名。
️我的理解:
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盖茨比和海明威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对应态度,走过完全不同的人生。留恋过去者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面对生活者经历坎坷用不倒下。
二十年前的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海明威。不仅仅他的硬汉形象吸引我,他的生活态度令我欣赏。但随着岁月的增长,现在我理解两者不分高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尊重每个的选择。
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海明威那样的勇气和胆魄。归于爱情,流于平淡的也并不是失去勇气。就像在梅庄退隐的令狐冲和任盈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