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的实质是什么?-和大脑做朋友
懒的实质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我今天来为“懒”正个名先,懒不是你的问题,这锅应该由调皮捣蛋的大脑来背。我们想想生活中一些懒的现象:本来可以多背几个单词,但一多背就更容易忘记甚至把记得的都忘记了(~_~;),这是大脑反应过度的一种行为。他怕任务超载于是提前发动懒的本能,让我们做起这事来吃力,低效,于是我们所做的努力收不到一个正向反馈,接下来就遂了大脑的愿。最开始发现大脑这个行为是赛场上跑1000米,200米赛道需要跑5圈,我们大部分人听到枪响,通常都是拼了命的朝前面跑,只有极少数有节奏的跟在队伍中。于是我们看着前面的跑道使劲的跑,偶尔会遇到突然间冲出跑道拦在你前面的情况(危险行为),一圈,两圈,三圈,在第三至第四圈之际,大多数人都慢下来了,只感觉腿发嘛,肌肉疼,有气无力,呼吸困难甚至眼冒金星,以上现象一般会出现一种或几种,但挺过了这一阶段,又恢复一半的热血可以继续朝着第五圈,终点不要命的冲了。(请随着以上文字回忆你跑步时的经历和记忆,尽量清晰准确)我们一起来思考-中途的诸多现象为什么会促使我们跑不动甚至想放弃或者出现休克呢?

去年,为了实践习惯养成,每天60个俯卧撑,3公里跑步,60个仰卧起坐。在做俯卧撑的过程中,再次多次体验了肌肉的疼痛发软导致想放弃的完成既定目标,但跨过发软阶段,又能超标完成。这一次让我抓住大脑的“小辫子”了,这个现象即是大脑害怕我们肌肉坚持不到做完俯卧撑就受到伤害,于是发出我“我做不了这么多个” “我坚持不下去了” “ 达到极限了”等信号,于是肌肉表现出酸软配合大脑(执行大脑指令)但这次我没按照大脑的指令执行,于是挺过去了,达到了目标,为了多次体验大脑的“过度保护”,我每天加量,最后2个周左右,坚持做到100个俯卧撑,最开始时做到40个左右就达到一个极限。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和大脑沟通的一个过程,是驯服大脑的一个过程,原来大脑以为的是我的身体只能承受40个俯卧撑,到多次沟通后,大脑意识到我可以做到100个,甚至更多。那么回到懒这个问题,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所有的习惯养成,都是一个和大脑沟通的过程,沟通成功,顺利那就养成了。这里多说一句:上次坚持了两百多天俯卧撑,仰卧起坐,跑步因离职中断,所以什么21天习惯养成我是不太信的。一个长者和我说:他坚持了5年的一个习惯在慢慢成为吃饭喝水一般自然而然,这大概才是习惯打开的正确方式,我自己也有坚持了快四年的习惯,现在还没达到如吃饭一般自然而然发生。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坚持“懒”这个行为多久了,20岁的人就坚持“懒”了20年,成长了几十年的“懒”是很强的,要击败它呀,除了需要方法技巧还需要时间。那么想突然间不“懒”那显然短时间内很难扭转,要处理好大脑的惯性,还要驯服大脑,和大脑成为无缝沟通的“朋友”是一个大工程,一直以来我们大脑和身体都是分裂的状态,身体会本能执行大脑的指令,大脑不清楚身体的极限。
以上即为我们的“懒”正名,通俗的说法,更深层次的话有神经科学,脑科学,基因遗传等。

最后,前面留的小尾巴收一下:在赛道上一开始没拼命冲的少数人,他们是在和大脑沟通的一个过程,开始在大脑“过度保护”的极限内跑,不断沟通试探更大的极限,跑到3-4圈,就在极限外跑,等大脑适应极限,已经轻松跑到终点了。那么出现的眼冒金星,发软现象后面怎么缓解很多了,那是大脑发出指令确认没有危险之后,接受了超越极限的行为,当然下一次大脑任然会发出指令确认危险,当适应新的极限后,大脑会确认新的极限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