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死亡的真相
这本书是关于
一个农夫在临死时思考的生死问题,他叫吉恩。
他的中心观点是,人死后会回到自然界的循环中,生生不息。
如果你觉得还有点兴趣,就可以继续读下去。
永恒与更新
作为天主教徒,吉恩小时候曾相信人死后会去天堂或者地狱。他觉得,人总有可能一不留神犯了错,如果过错太多,死后便要下地狱。但是人生只有百年,而下地狱后却要接受永恒的折磨。这无论怎么想,都让吉恩觉得可怖和不可思议。
所以,他认为永恒其实存在于无常之中。
比如说在牧场上,今年的草枯萎了,明年的会再长起来。虽然明年的和今年的已经不是同一批,但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养料。牧场不是永久地存在,它的前身也许是荒漠,又也许是古战场。真正的永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什么都在变化。
“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相比‘死亡’,‘更新’才是最适合用于描述生命进程的词。”
那么人呢?如果自然里的一切就和牧场一样永远在变化着,为什么唯独人可以长久地存在?很显然,我们也会死亡。
吉恩的农夫哲学并不高明,他自己也说,他以为悟得了独一无二的生命真谛,却没发现早在很多个世纪以前,人们就已经洞晓。只不过,对于生的贪恋使人们不愿意面对真相,而是穷尽一切办法追寻永生(宗教和科学在这方面未为不是目标一致)。
我们属于这个自然。我们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物,但我们还是自然的一份子。我们没有可能逃脱自然规则,在所有的事物都在循环生息时,保留我们这具肉身上千年。那实在是太可怕了。
我们会死,死去以后我们会滋养大地,我们会流窜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哪里都有我们,我们永恒地存在。
这番话其实是老生常谈,它的核心思想不过是,我们会归于尘土。理性的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在情感上,有多少人会真正地相信呢?
癌症与死亡
曾经的吉恩倒也不是这么悠闲地思考人生的。直到有一天他被告知患了癌症。
就像我们都喜欢在事到临头了才慌忙开始准备一样。吉恩也是在患上癌症命不久矣的情况下开始思考死亡的。其实也可以说这种思考有点临时抱佛脚,毕竟在恐慌和遗憾中死去谁也不喜欢。
但他还是做到了,他看清了死亡是另一种重生。
也许我们也要面临这一天,不管你现在信什么,到了我们离开人世的那一天,我们需要立即给自己找一个“永恒”的借口。升上天堂也好,转世也好,“更新”也好。
是的,不管以什么形式,只要我们能永恒就好了。只能说,后者可能更贴近生命的真相。
如何看待亲人离世?
能够接受自己的死亡是一回事,能够接受亲人的死亡是另外一回事。
即使是能够看淡生死的人,在感受到葬礼的阴沉气氛之后也会觉得,死亡不是什么好事。我们的亲人离世了,如果不为此而悲痛,仿佛是对他们的不尊敬。
但是换一种角度来思考?他们已经进入下一个旅程,我们悲痛的,只是自己再也见不到他们,感受到他们的爱与关怀了而已。而已经离去的人,已经没有这种感受了。
这里面似乎有种庄子击缶的意味。
吉恩在母亲离世后也沉浸在悲痛中不可自拔,但是有一天,当他走到母亲的坟墓上,看到了一对双领鸻,那是母亲最爱的鸟。
“它向我发起了进攻,却在距我一臂之遥的地方停了下来,好像是气得跺脚,那样子和母亲过去生气时一模一样。我不由自主放声笑了起来,笑声打破墓地的宁静,回荡在空中。
我的孩子们陪着我,却搞不清状况。他们只看见一只鸟和草里的三只鸟蛋,而我却看到了母亲的精神,呼啸着保卫天地万物,把她的坟墓也变成了绿色的生命摇篮。”
大概他觉得母亲变成了双领鸻了吧,又或者只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感应。仿佛被永久地埋在地下并不是什么舒适的事情,回归到自然之中,让自己成为养料、元素,不是更好的一种选择么?
母亲她没有消失,她就在这里。
吉恩的生死哲学并不神秘,他自己说:“园丁和农夫要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死亡。每天,我们都在帮助动植物生命的诞生,又在帮助它们结束生命。我们对食物链上的事儿习以为常……我们懂得,大自然的一切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他使用的方法是放低自己,向其他生命学习。既然它们甘于成为自然界的一份子,在食物链的某一段安然生活,接受无常带给它们的命运,那我们也应该如此,并学会乐在当下。
这未免不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愿你我修行圆满。
图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