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习作的思考(二)

小A在习作中表达了对曾经的数学老师的不满,事情的起因只是一次平常不过的小事,因为老师的过激反应和学生的不理解导致矛盾进一步的恶化,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好好上过数学课,数学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似乎“不服管教”的孩子,他们容不得别人说“不”,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甚至有时会出现言语顶撞的现象。
教师遇到这样的孩子应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我想起一次同事关于“突发事件”的处理经过:某天,一个男孩在厕所放鞭炮,惊扰了一群男生,引起了不必要的“骚乱”。班主任知道后,先是问清楚鞭炮的来源,然后和孩子好好分析了问题所在,达成一致:首先,放鞭炮这个行为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其次,孩子错在放鞭炮的时间和地点不对;最后,鞭炮是在附近商店逗留时得来的,除非必要的消费,以后要控制去买东西的频率。这三点,孩子都同意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接下来,班主任还和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孩子零钱的来路,建议不要随意给孩子零花钱,如有必须要买的东西请家长陪同购买。这样一来,老师就已经从根源上解决了“鞭炮事件”带来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后遗症”。这位班主任的处理方法,实在值得我们借鉴,最起码有如下的启发:
首先,在问题发生时,老师一定不要对孩子进行指责或者谩骂,而应该平心静气地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其实很多时候,成人眼中的错误在孩子的眼中可能只是“游戏”而已,他们一方面或许不知道错误的本身的严重性,另一方面或许根本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比如冲老师大喊大叫,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被宠溺惯了,和家人交流的时候总是采取极端的吼叫,那么他和老师、同学交流时也会觉得这样的嘶吼是平平常常的举动,不会认为这样的举动是错的。这时候,老师应该不厌其烦地提醒他学会尊重,“大声讲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让他尽快改掉这个坏毛病。告诉孩子,错在哪里,是在错误发生时第一时间要解决的关键,不然任凭老师怎么谆谆教诲,孩子都无法接受,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对的。
接下来,老师可以和父母联系,了解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比如那个放鞭炮的男孩,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放鞭炮这件事,而是因为身上有了闲钱,有机会去买零食、玩具。家长给孩子零钱的初衷是以便不时之需,可是孩子本身就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家长不进行科学的管控,一定会出现利大于弊的情况了。某个问题的产生,往往会牵扯很多其它的问题,比如成长环境,比如父母的教育观……只有找到问题真正的土壤,才可以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彻底解决问题。
最后,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定是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树还需要十年的时间成材,更何况一个孩子呢?老师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期待每一朵花开。注意自己和孩子交流的方式,就事论事,平等对话,一切以孩子的成长为前提。
专家提醒我们:未成年人的问题都是滞后的,当你发现孩子很难管的时候,其实问题早就出现了。所以,为了避免一切可能的“后患”,我们一定要将问题彻底解决,不留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