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

2018-02-02  本文已影响0人  彼岸凤凰

文 夜蛙

《苏菲的世界》读后

    初读《苏菲的世界》是在华政崇法楼一个创业空间的书架上,在明珠和泳辰写作文的间歇,只读了几页便撂下了,继续讲课。一本哲学启蒙读物位列一众教人创业、致富的经济、金融、理财图书之列,不免让人觉得有些突兀。当然,对这本书早有耳闻,记得当年在黑大学府书城就曾多次见过,时至今日,才终于一睹该书风貌。

    先谈一下该书的翻译。萧宝森,对他并不了解,但总觉得应该是个老翻译家,难道是因为“杨宝森”的缘故?翻译方面让我觉得最不能忍受的是一些中文的表达,如“(尼采)生于一八四四到一九零零年间”(472页)、“(萨特)他生于一九零五到一九八零年间”(473页),生于后面应该跟的是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我在初读这句话时以为哲学家出生年份不详,才翻译成“生于+时间段”的句式,后来读下来发现其实说的就是生卒年,其实很简单,翻译成“于1844年出生,1900年逝世”就好。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入门书籍,集小说和哲学史梳理于一身,这也是这本书的两条主线。

    作为一本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一天放学回家突然接到一封奇怪的信件,上面的内容很简单:你是谁?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对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来说这个问题有些让人摸不到头脑。也正是从这个根本问题开始,苏菲开始与一位叫艾伯特的哲学家系统地学习哲学课程,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讲到当代的存在主义,基本按照哲学史的时间顺序进行。这种叙述方式作为教材来讲是恰当的,作为小说来讲却显得单调,但该书的扉页中有马德兰·蓝格尔对该书的评价却是:“......使读者能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浏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而不觉得枯燥厌烦。”作者是如何做到“使读者能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的呢?我认为是作者选择了一个“三层嵌套”的叙述模式。通读全文你会发现,苏菲和哲学家艾伯特是少校为女儿席德所写的一本哲学入门书中的人物,而少校和席德,包括作为少校书中人物的苏菲和艾伯特同时又是乔斯坦·贾德所写《苏菲的世界》一书中的人物,如此实现了层层嵌套。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苏菲和哲学家一直被少校所左右,而二人一直想要摆脱少校,其实是人物的觉醒,是由于哲学思考带来的必然结果。如果苏菲没有学习哲学课程,她就无法意识到自己是活在别人的意念之中。以此类推,我们人类如果不进行哲学思考,或者哲学不复存在,面对宇宙之浩渺,大地之广博,我们可能也意识不到自身可能也存在于某种力量控制之下,活在别人的意念中。这种结构设计,即兼顾了小说的趣味性,又对哲学史的梳理有所补益,实在是锦上添花。

    但是作为小说,这本书也有一些败笔,主要是个别情节的设计略显生硬,看得出来,是为了照顾哲学史的梳理。这种生硬主要体现在新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引入的时候,例如谈到马克思,就让苏菲在树林间遇到了一个富商和卖火柴的小女孩,讲到达尔文,苏菲就在醒来思考自己会不会在中世纪或者一两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暗示20世纪个性解放潮流就让乔安和男生有当众做爱等等。虽然能够接受,但并不高明。

作为哲学的入门书籍,我对它还是基本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现在自己仍处于哲学的入门阶段,并不能甄别其对哲学流派的梳理是否存在问题,还是全盘接受为主。以自己最熟悉的马克思主义来看,作者的论述基本贴合实际。不知是译文的问题还是作者的写作问题,或者仅仅是由于自己知识的欠缺,对于一些论述还是模棱两可,不知所云。通过本书所学习到的东西,还是以架构哲学史框架为主,待等以后慢慢补充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