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_21组

2017-12-06  本文已影响12人  0133_张荻

小组读后感:

读完书后,我们小组还一起读了老师推荐的裴新宁老师的《让学习成功——变构模型极其教学应用》这篇论文,论文也是基于这本书上的解构、变构等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论文的学术性比较强,不像《学习的本质》这本书那样很多浅显的比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以我们组对于变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并且有了自己的理解。

书中在说到学习是一个结构过程的时候,举了一个毛衣是否“会发热”这样一个教学实例,我们小组的丁爽同学想起,她小学的时候在一次公开课上老师用过完全相同的教学方法。当他们把温度计放到毛衣里面的时候,她旁边坐的一位听课老师问是否温度有变化。她先有的概念导致她相信温度是应该上升的,所以虽然温度计好像看起来没什么变化,她相信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步骤,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她还是说上升了。结果当老师说就是不该有变化的时候,她觉得特别尴尬,而且难以置信。她对这件事印象深刻,之后就对自己脑海中原有的某些自命真理产生怀疑,关键时刻不敢轻易信任,这样反而有助于她接受新的知识。

我们通过这个真实的例子更加意识到解构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如果直接呈现正确的知识,那么当学生自身的已有概念中有与之冲突的概念时,学生就很难从根本上接受新知识。所以说,我们在教学中,要想使学习者掌握一项知识,特别是与自明真理冲突的知识,就必须对他的先有概念进行真正的解构。

而一旦对原有的错误知识进行了解构,引入新的知识就更加简单了。当你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就不免会对正确的知识产生好奇心,这份求知欲,正是促使学生吸收知识,建构新知识的原动力。正如上文所举例子,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进而就会产生疑问,既然毛衣不发热,那穿毛衣为什么会感觉温暖呢?此时再从温度的传递来解释毛衣保暖的问题,就解答了学生自发产生的疑问,同时,学生脑海中自然而然建构了新的知识。这就是变构主义的妙用。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意解构的方法和手段,如果过于直接粗暴,可能会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和自尊,直接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纸上的理论终究只是理论基础,真正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还是要慢慢摸索,认真钻研。

组员丁爽:

学习的本质这本书,从怎么学习和为什么学习出发,对学习进行了新的研究,并介绍了学校和文化机构的转变。经过这两周的阅读,收获如下:

学习本应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认为“学习,太累人”,学生想要逃避学习。身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首先要明白学校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爱上学习,引领学生愿意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将来在教学中,不能把教学当成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我们要注重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课堂组织。

卢梭说“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那我们教师又应该怎样做呢?在我看来,我们不只是要通过客观事物的刺激引起学生短暂的兴趣,而是要以通过使学生在接触某项知识前感到“空虚”、“匮乏”引发这种欲望,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强化这种学习欲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书中说“学习就是自我发问,就是和现实对质,就是与他人对质,就自我表达,就是论辩”,所以我们作为未来的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一定要清楚教师的职能。我们不仅仅要做“中间人”去传播知识,而且要创造教学情境,促进、丰富、创造学生的学习条件。教师是一个变化中的职业,这就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提升。在能力提升这一过程中,不能只是“单打独斗”,而是要注重集体思考。

最后,我希望我们都能在以后成为合格的教师,成为一名黑格尔口中的“去倾听生长的森林而不是倒下的树木”的教师。

组员张鑫宇:

读完了《学习的本质》这本书,我觉得它所讨论的不只是学习的本质,也是教学的本质,就像我们写教学目标往往就是写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与教学本来就是难以明确分割的。学生了解学习的本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元认知能力,可以更自主的调节学习行为;另一方面教师掌握了学习的本质,不仅能帮助他们提高自己,更能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真正职责所在,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做什么,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书中表达的主要观点应该是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者产生学习动机,在环境和他人等的影响下,在自己已有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造出自己的新知识,他们所能记住的也只有自己加工过的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

知识是一种不能被传播的个体认知,学习者不能通过教师的讲授直接获得知识,必须把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教师改变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互动,来进行教育行为。但是学习者必须借助自己的工具炼制知识,环境中至多找到一些能和他的概念相互影响的信息。(读完书后我找不到书中关于环境的定义了,但是我觉得这个环境应该是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情境的概念)

我认同学习是从部分知识到整体的过程,一个初学者往往无法系统的理解整体知识,就不知道调用这些知识能做什么,所以可能很难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根据书中大脑方面的知识,可以分析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也许就分泌的没那么多吧。因为这个问题,所以我理解了现有的螺旋式编排教材的合理性(还有老师上课初始先给学生展示成品再具体讲解),首先了解我要学习的知识要做什么,如果我很想掌握这这个整体知识,那么每一部分的学习我都能积极的参与。

书的引言中提到:教师这个职位需要无与伦比的灵活性和平衡感。教师要考虑学习者特征,但老师的角色并不停留在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即时愿望层面,而要自主的提出教学计划并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们意愿的关联,从而产生学习动机。

另外,我觉得书在“学习首先是一种寻找”这个小标题下的内容,启发了我对于学习的意义的思考和理解。学习意味着掌控,意味着自我更新,它可能是乐趣热情,也可能是愿望和冒险,甚至它不仅仅是个体成长变化的根本,也是对社会存在的丰富,使人类社会更具人性。

书中反复提到,任何一种哪怕很简单的观点的提出都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去发展和被认同。目前关于教育的说法有很多,关于学习的本质却很少有人去探讨,研究的人越少,掌握的越少,反对对质的也就更少,所以就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希望本书也能唤醒读者对学习本质的好奇和探索心,不仅仅提取书中的知识,也能通过自己的研究思考对书上已有的知识提出质疑或是提出自己的新的观点。

组员张荻:

学习是人类提高自我的本能

——读《学习的本质》有感

每一个人,自启蒙开始,都要接受十多年的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就是学习的全部了吗?读《学习的本质》这本书,我们可以意识到,学习并不是坐在教室里接受课本知识,甚至可以说,被灌输知识的过程并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在有求知欲的情况下,吸收自己所需的知识,形成自己逻辑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每一个人的本能,人类因为有学习的能力而生存至今。

刚开始阅读这本书,对于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的确令人沮丧。“学生在课上学习的知识只是为了回答老师的提问”,“教师为讲课所做的逻辑准备只是为了巩固证明自己的认知”,按照这种说法,学生以自己的逻辑倾听和思考,和教师的思考方式有着天堑之隔,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停止灌输,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这对我们师范生来说是一个冲击,的确,应试教育下,“会考试的学生”和“会学习的学生”是有很大区别的,教会学生考试,比启发学生学习简单多了。然而教师的天职正是传递知识,追求分数无疑是舍本逐末。

再向后阅读,作者对学生的思考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种尝试,最终提出了转变教学方法,转换教师身份、学校身份的建议。事实上,在这本书出版的近二十年后,我们已经做到了作者所提议的部分内容。比如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各学科的综合实践等。但是要真正做到使学生的学习完全出自本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发自己的学习潜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我希望能早日拥有这样的学习环境;同时,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也会为创设这样的环境而努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