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间与城市内部都存在分工,即将个人、企业和城市区域连结为复杂
城市之间与城市内部都存在分工,即将个人、企业和城市区域连结为复杂生产网络的社会空间模式。
分工,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并随时间逐渐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城市是这一过程的核心。从企业的视角来看,城市不同区域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有利于生产过程和利润价值创造。分工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工作岗位和就业的空间模式,是理解城市居民居住和通勤模式的关键所在。
城市分工的核心,是不同的经济活动具有不同的区位要求这一事实,包括对劳动力、土地以及其他企业可达性的不同程度要求。
所有企业和所有城市区域都是生产综合体的组部分,关联网络将其联系在一起。当城市基础部门生产并与其他城市交换商品和服务时,这些关联采取多种形式,从零部件和原材料的运输到主管与经理之间的面对面会晤。不同生产部门具有不同数量和类型的关联。服装业、钢铁业、电子工业、商业服务业,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种类的经济活动倾向于分布在城市的不同部分,都反映了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利润的普遍需要。找不到最优区位的企业往往被淘汰出局。
聚集经济对于多数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与其他企业的接触和联系是重要的。企业通过集聚能够生产出单打独斗无法获得的利润和价值。通过聚集,企业能获得进入市场的机会、公司服务(维修、广告、法律服务等)、专业化劳动力、专业信息和城市基础设施。
一些企业对聚集的需要甚于其他企业。通常,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广泛上下游关联的劳动密型企业,必须与客户以及投入和服务的供应商进行频繁接触,所以倾向于聚集在城市核心区或中央商务区。中央商务区信息灵通、交通便利因而也相对昂贵,位于市中心的企业要支付高额租金,这也是市中心区域高层建筑多的原因。
在历史上,集聚在市中心的企业往往是小型制造企业,例如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服装厂。但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今天的许多生产者服务业。随着工业化国家的经济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其城市核心区的景观从烟囱林立变成了摩天大厦。相反,资本更加密集的大企业经常自己生产投入而不是从其他公司购买,所以往往选址于租金便宜的城市外围,比如现代制造业企业经常挑选郊区而不在市中心区。这一过程在二战后随欧美国家高速公路系统的建成而加速发展,相对低技能、低工资的工作岗位也倾向于分到郊区或工业园区、小城镇以及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
伴随着企业寻找最有利的城市区位的过程,它们会共同创造出不同类型的劳动市场。高技能的信息处理活动倾向于在市中心区域,以便利用此处已有的集聚经济,所以现代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到处是钢筋玻璃的摩天大楼,以及教育程度高于平均水平并赚取高薪的专业技术工人,这样的专业技术工人被称为白领,即工作涉及以新方式进行收集、处理和传输信息的人。由于创意创新需要人群间的广泛互动,所以城市核心区对新观念的产生过程极为重要。然而,城市核心区同样有大量低收工作岗位,主要是零售和个人服务部门,例如便利店员工、保洁、保安等。
城市的空间分工在城市区域内部及其相互之间造成了不平衡的地理发展。城市分工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分工因为经济不断演化而改变,新产品、新生产过程、竞争争形式变化、技术变迁、劳动关系转型和政府干预都会改变企业对区位布局的考量。例如:工业革命对城市区域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大量企业随时间推移变成寡头垄断,这样的企业在成长之后往往分散到城市外围,再后来又迁移到全球其他地区;美国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绕开了大都市核心区,降低了郊区交通成本,也改变了企业区位分布,提升了城郊地区的区位价值。
随着企业向资本密集型发展,它们会倾向于内部化与其他企业间的关联,即倾向于内部生产投入而不是从供应商购买,从而减轻对集聚经济的依赖,对毗邻其他企业的需要降低,导致它们倾向选择城市外围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更低的郊区或小城镇。市场经济下,工业企业搬出内城区走向郊区的倾向,导致城市化的长期趋势是工业去中心化。而服务经济的崛起以及分包服务的集聚压力又倾向于加强中心化区位的重新增长,包括中产阶级化的市中心以及更大区域,例如硅谷。公司企业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过程不断变化,反映了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生产结构,也解释不同城市的崛起和衰落的原因,比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生。
每个城市内部的分工同样受到与其他城市互动的影响。城市区域内嵌于城市等级体系之中,城市等级体系由一系列城市组成,从小城镇到大都市,前者经常是围绕初级生产活动形成,后者则是更加服务业导向的。城市等级体系的顶端是关联遍布世界的全球城市。这种城市之间的分工是全国范围的,也是全球范围的。理解城市之间的分工,正确评价它与其他地方的联系,就理解了城市的经济状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