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与反思-《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在多个频道热播,昨天北京台播放的这两集显得有些沉重。一集是工读互助会失败,另一集是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失败。
失败自然会带来反思,那么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日方拿出了与袁世凯政府签署的“二十一条”,白纸黑字写明了中国对日本在山东半岛的权益。并威胁要退出威尔逊试图建立的国际联盟。
解读事件离不开历史背景和推动事件底层变量的演化逻辑。都说“弱国无外交”,其实准确地说是,弱国无桌面上的外交;而桌面下的外交只多不少。
因为贫弱的满清政府和后来的袁世凯政府不得不在各列强间,依靠力量平衡来求得生存。
义和团运动后,俄国实际意义上侵占了东三省达五年之久。在英美鼓动下,满清政府暗自支持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日本以十万士兵的性命为代价打赢了这场对白种人的战争。提振了日本的国民自信的同时,当然不会忘记最大限度地获取战争利益。
清政府名义上收回了东三省。清日双方签订《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内容如下:1、割让旅顺、大连两处租借地;2、割让南满铁路的经营权以及沿线的林产、矿产;3、允许日本在南满铁路两侧驻军。
弱国的桌下外交也包括了后来的“二十一条”,一旦进行桌上外交,就真正应验了“弱国无外交”。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国民当然无法接受,可国家间的博弈只能靠实力。因为国家之上,再无有权威的仲裁者。
中国没有像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其它地方被肢解为殖民地,正是平衡政治,桌下外交的结果。
满清没能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脱亚入欧,全盘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闭关自守,自以为是,才会有之后不得已的平衡求存。
我们再来讨论另一个失败。工读互助会的实验不过一个多月,入不敷出,观念上也产生了分歧。这里面的失败根源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下面我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按照《物演通论》的递弱代偿理论,事物发展都是以求存为基础的。进化都是一种代偿性演化,里面充满了不同层次的“信息反馈”。
一个人生下来,不可能成为脱离社会的鲁滨逊。语言不是父母发明的,只是更多地从他们那里学习(文化继承)。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分工之细,几乎在你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你自己生产的任何东西,吃、穿、住、行…无不依赖社会。
小范围的自力更生,那不是文明的进步,正相反它是一种文明的倒退。探索新制度,只凭热情,愿望…只会让上帝发笑。事实上,夺取政权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等如出一辙,人类不能没有理想,也理应对过激的理想报以宽容。但我这里想从中国的文化底色中,找一找更深层次的动因。
在国门被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以前,中国始终是一个超级稳定的农耕文明。人与土地的固着关系,在空间上形成了宗族关系,亲疏远近层次分明。因而,重立场,轻逻辑。立场自然与血缘半径有关。
而西方的源头希腊,耕地贫瘠,通过地中海建立了发达的商业,希腊的殖民遍布地中海沿岸。契约发达,喜好辩论,陌生人间的治理体制更强调平等。因而,辩论、契约、法律…都需要逻辑,而较少考虑立场,甚至在制度设计方面,还要避免血亲立场的影响。
讲立场的民族更重情感,讲逻辑的民族更重理性。而基于情感的理想更容易异想天开。互助社在十几个人间实验了一个月,而一大二公却让几亿人搞了很多年。
讲立场自然讲权威,讲逻辑自然讲法制。讲权威,通常更有效率,讲法制,通常更易于纠错(如防腐败)。
总之,先辈的革命热情令人动容。但对有些反思我有所保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元年为我们扳的决定性“道岔”。承认失败需要勇气,而反思需要的就不只是勇气了。
下列链接是作者作品的分类目录:
以上是空明岛公众号分类入口,也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