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路

2023-07-13  本文已影响0人  w小高

                              一   

      《诗经》作为我国一部诗歌总集,以优雅而又含蓄的方式渲染着每一个后人的灵魂,陶冶着他们的心境。这也很好的突出了文学的高洁、文学的空灵,以及文学之美。

        于是,世世代代的迁客骚人皆将那一抹浓浓的深情融在了文学之中。他们有的叹一时之悟,有的系一朝之感,有的充一时之虚,有的托万里之思。对于文学,他们有的痴迷、有的颠狂。对于创作,他们有的优雅、有的豪放。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生活就像回眸里一串儿有深有浅的脚印,这脚印,被时光一次次熏染,被精彩的瞬填满,又被文学一点一滴地装点。文学是可以装点生活的。它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作为人类智慧的灵魂,作为全世界的营养品,更多的是对生命、生活的滋养与补给。少陵野老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认为,用此诗来形容文学对人潜和默化的影响最好不过。

      文学,超越生命的长度、超越心灵的宽度,超越灵魂的深度。那么,悠悠文学何所似?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不错,文学即是路。 此路百花定放,清香扑鼻;此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路春风化雨,感人肺府。                                                   

                              二     

      他品质高洁,微风凛凛;他清政爱民,深得人心;他气宇轩昂,才华出众。他,便是苏轼。

      才子的格局毋庸置疑。作为一个才子,他将文学巧妙的镶嵌在生活上,并且将此筑成自己的路。在这超凡脱俗的道路上,他且行且惜,且作且析,切悟切系,切吟切嬉。

      苏轼,是让九州惊叹的才子,是北宋无上的骄傲。可真正优秀的人往往遭到他人的嫉妒与排挤。于是,“乌台诗案”的帽子便不明不白地扣在了苏轼头顶。

      它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它将他扬帆政坛的梦统统湮灭,它将他争创政绩的云梯一一毁灭,它让他在整个政坛无处容身!同时,它也塑造了他的品格,锤炼了他的意志,成就了他的伟大;并且助力他于文坛长风破浪,促使他于文学的路上阔步前行。

    “乌台诗案”后,他把最真、最优秀、最潇洒的自己融入生活当中。他以文学调控着现实中失衡的局面,他通过文学筑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也许,这便是才子的风格。

      苏轼有诗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也很好的昭示着苏轼的伟岸与雄健。苏轼也以自己的文学之路,激励着后人,鼓舞着后人。

      当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时;当伤感来袭,无处隐匿时;当岁月下起了雪,心头披上雾纱时——请不要悲伤,不要惊慌;请不要迷茫,不要彷徨。吟一首苏轼的诗勉励自己,用最优雅的方式为自己打气。既然生活以痛吻我,那就报之以歌。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淫虚着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在填满琐碎的生活里,要多读苏轼的诗,在他所开辟的道路上汲取营养,助力你我成长。

                            三 

    很喜欢饮冰室主人的两句诗: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游作为文坛的巨人,思想的至人,精神的圣人,亘古男儿的称号再适合不过了。

      陆游与南宋有着不可分割的缘分。他为南宋而生,南宋应以他为荣。

      在历史的记忆里,南宋的形象似乎不太好——苟且偷安、软弱贫困、苍凉满腹、社会险恶、政治黑暗、人民蒙难、呻吟不断……

      这样一个充满无形利刃的、无可救药的社会,竟然有人深深爱着,而且那要坚定,那样真挚。

        坚守,是最美的姿态。纵使朝政万般黑暗,那颗爱国心却永远炽热。而且,爱的忠实,爱的无私,爱的彻底,爱的磅礴。仕途上的一次次碰壁,并未让他心灰意冷,因为有文学在,哪怕孤独,也是英雄。他把爱国心深深的植入诗词中,以文学为路,寄予这份深沉的爱。

      在茫茫文学的道路上,有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喟叹;有他“一身报国有万死”的赤诚;有他“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诉愿;也有他“尚思为国戍轮台”的伟岸。面对那些主和派的苟且偷安,他发出过“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的控诉面;面对自己的报国无门,他也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哀叹。他也以自己开辟的文学道路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今日之中国,已不再是九百年前的中国。今日的中国欣欣向荣、和谐安定、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但这份安宁来之不易——多少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在硝烟弥漫的年代,坚定心中的报国之志,不求回报,又有多少先辈在建设年代坚定爱国信念、踔厉奋发、以身许国……每每想到这些,总会第一时间想到陆游,想到他的英勇,想到他的高尚,想到他那颗英雄心。

      读一读陆游吧,在他的思想的熏陶下,立下报国志,奋力拼搏,以身作则,回报祖国。

                         

                              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的他,以开明的姿态谱写着一个时代的文学旋律。

        鲁迅先生的文学路,是作为“中华民族魂”的必经之路,这条路我所包含的那份深沉、那份锐利、那份神秘皆让人喟之、叹之、惜之、敬之。他以这条路审视着时代的文化,点染着人们的内心。

      鲁迅先生的文学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奔驰的勇士而走,勇士们在孤寂中奋战,他有责任为他们呐喊,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他也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改良、思想转变、文化革新而走,于是,他一声呐喊,喊出了封建愚昧的挫败,喊出了旧思潮的污秽,这喊声惊天动地、响彻云霄、引人深思。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他从各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以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对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厚而长远的影响,他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努力改造着国人的思想。

      既许文章以偏爱,愿尽余生之慷慨。

      鲁迅先生阔步在自己的文学道路上,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批判传统社会的阴暗,并为普通的民众寻求生存的优质境地,他为自己在民族燃起了一盏明灯,他将自己的躯体融入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之中。他强调人的存在价值,强调个体的精神和谐与道德力量,这编是作为一个巨人所拥有的情怀和境界。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学与路没有二者,文学即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条路镌刻下岁月静好,这条路描绘出春暖花开,这条路勾勒出脉脉温情,这条路书写出精益求精。这条神秘,这条路温馨,这条路圣洁,这条路和顺。

      以文学为路,路的那头,一定山清水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