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035:哪怕不是人君,也要“亲贤人,远小人”

2022-09-25  本文已影响0人  八宝先生

专栏作者:王亚辉,王坦爸爸、华与华资深策略师(最近就职)

文字校对:王坦妈妈

美术设计:王坦爸爸

文章字数:800-2000字

阅读时间:2-5分钟

原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里都是“子曰”,这里是“孔子对曰”。因为问话的是鲁哀公。是鲁国国君,所以用“对曰”,表示对国君的尊重。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鲁哀公问,怎样才能让人民心服呢?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举”举用;“直”,是正直的君子;“枉”,是邪枉的小人。

“错”和“诸”,有两解。

一解,“错”,是放到一边,不用的意思;“诸”,是众;则“举直错诸枉”的意思是,举用正直的君子,不用那一众奸邪的小人。

都说是要举用正直的君子,不用奸邪的小人,则民心服。人之常情,都服那正直无私的君子,不服那奸邪逐利的小人。你用的人都是君子,大家就服你。你用的人都是小人,民心自然不服。

二解,“错”是把一个东西放到另一个东西上面的意思; “诸”就是之于。“举直错诸枉”,就是把正直的君子置之于奸邪的小人之上。

还有一句话支持第二解,孔子另外说过一句话:“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把正直的君子放在奸邪的小人上面,能让小人也变得正直起来。就像把一块直的木板,放在一块弯曲的木板上面,那弯的也给直的压直了。比如阳明先生《象祠记》所记述那样,舜是君子,自己的弟弟是小人,三番五次想要害死舜,霸占他的财产和妻子,后经过舜的感化,象改过自新,成为一方诸侯,造福百姓。这就是阳明先生说的那样,人人都有良知,哪怕是穷凶极恶的悍匪,当看到儿童马上就要掉井里了,也会出手相救。

我更倾向于第二解,因为现实中,只用君子不用小人,确实比较难做到,况且人人都有良知,若君子以良知致人,小人也能被感化,改过自新。

但是我们日常中,不管是官场、职场、还是家庭,我们都会遇到这个局面,所以不管是为官,还是为商,还是居家,要依照《资治通鉴》中对人君的教诲,亲贤臣,远小人。当然我们一介草民,可以亲贤人,远小人。遇到小人了,也不能一杆子拍死,如果良知没有泯灭,可以给他机会,能感化,也可以与他们相交,相处,共事。

我家里三爷的两个孩子,在农村人看来不干正事,不走正道,喜好混江湖,甚至还因此坐过牢,这样的人农村人是比较看不起的,也不愿与之交往。但是我父母,一视同仁,并且时常教导他们孝顺父母,要有一家之主的责任。虽然两个叔叔,依旧生活方式改变不大,但是再对我家没有任何不当之处,对我父母也是非常尊重,家里有事也是积极帮忙。

我其中一个叔叔的儿子,因为信用问题,没有族中人愿意借给他钱,我遵循父母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对他说,我有多少钱就可以借你多少,只有一样,你说什么时候还,就得什么时候还,过一秒都不行。过了我可以要要钱的。而且我要钱不用脸。当哥哥叮嘱你一句,说话算话,才是男儿本色。而后借了我三次钱,第一次如期归还,第二次有点拖拉,第三次就玩消失了,既然逾期了,我没有丝毫客气,问明原因,不是忘记,就开始催债,一天不定时催,直到拿到钱为止,并且直言以后不用给我借钱,你的信用值太低了。

我妻子和我母亲,都觉得我做的有点过了,我直言说,我丑话说前头了,他失信于我,没有开骂已经是不错了。长期失信于人,本来想让他在我这里找点信用的感觉,以后好做事做人,没想到没有感化,但是经此一事,他想必也会有所反思,希望他有所改过。但是不用担心,他绝对不会因此不理我。事实如我所料,他向来不会提借钱的事,完全跟没发生一样。

“亲贤人,远小人”,我们想分清楚谁是贤人谁是小人,比较难,特别是当你有了钱或者权之后,所以现实生活中只要是真孝顺的人,都可以大胆与之亲近,反之可以远离。有人就说了,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的孩子,甚至孤儿,如何看到孝顺?咱们直接说孤儿,你会发现他们对孤儿院或者养育他的相亲,视如父母,或者是对相伴长大的伙伴,视如兄妹,这便是他们良知所在。

人人都有良知,我们自己要先严格要求自己做个贤人,谨记阳明先生,天泉证道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然后致良知,良知致人,用你的良知格物格人,自然可以分辨贤人和小人,自然就可以做到亲贤人,远小人。

特备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文章版权归属八宝先生,实名:王亚辉,如有合作敬请简书联系。

感谢点赞、感谢收藏,感谢关注,感谢打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