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意志力》
第1章
这个结果表明,自我损耗引起前扣带皮层怠工。它要么检查不出错误,要么需花好长时间才检查出错误,所以自我控制变难。自我没损耗时容易做好的事情,自我损耗后很难做好。
……
为了纪念弗洛伊德在这个方向的见解,鲍迈斯特选择使用弗洛伊德用于指代“自我”的术语:“ego”。这样,“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就诞生了,鲍迈斯特用这个术语描述人们对自己的思维、感受和行为的调节能力减弱的过程。人们有时可以克服心理疲劳,但是鲍迈斯特发现,如果他们因为运用意志力(或者因为做决策,我们稍后会讨论这种自我损耗)用完了能量,那么他们最终会屈服。
……
不过,在提具体建议之前,我们可以先提个一般建议,这个建议来自自我损耗研究,与阿曼达·帕默尔采取的方式是一样的:一次只做一件事。如果你一心多用,你也许可以暂时兼顾一下,但是,随着意志力消耗殆尽,你越来越可能犯严重错误。
第2章
为了保持稳定的自制力,你最好吃血糖指数低的食物:大多数蔬菜、坚果(像花生和腰果)、很多生水果(像苹果、蓝莓和梨子)、奶酪、鱼、肉、橄榄油或者其他“好”脂肪。(这些血糖指数低的食物也许还有助于你保持苗条的身材。)
第3章
通过询问人们的目标并监控那些目标,研究者发现相互冲突的目标会造成三大后果:
第一,愁得多。相互竞争的要求越多,就会花越多时间去考虑。你会陷入强迫性穷思竭虑(obsessive rumination):一些想法反复出现,不由自主,造成痛苦。
第二,做得少。对目标考虑得越多的人,越有可能采取行动去实现目标,但是实际上他们用思考取代了行动。研究者发现,目标清晰且互不冲突的人,往往会采取行动,取得进展,但是其他人则忙着发愁,止步不前。
第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变差。在研究中,目标相互冲突的人,报告的积极情绪较少、消极情绪较多,尤其是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他们抱怨的身心症状也较多。连平常的身体疾病,也是目标相互冲突的人得的较多(用看医生的次数和自我报告的得病次数来衡量)。相互冲突的目标越多,越有可能止步不前,越有可能变得不高兴、不健康。
……
他说,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追求“心如止水”,这个词语是他从空手道课程那里学来的:“想象一下,把鹅卵石扔进平静的池塘,水会有什么反应?答案是,出现一圈圈与投掷力度和石块质量相称的涟漪,然后恢复平静。它不会反应过度,也不会反应不足。”
……
他们的研究,以及接下来几十年的很多研究,证实了著名的“蔡氏效应”(Zeigarnik effect):任务未完成、目标未实现,脑子里就会有个声音不断提醒你去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然而,一旦任务完成了、目标实现了,脑子里的那个声音就会消失。
……
所以,蔡氏效应原来并不像心理学家几十年来假定的那样是个直到任务完成才消失的提醒音。不时地分心,并不表明无意识脑在监控任务进展,也不表明无意识脑在督促有意识脑完成任务。相反,无意识脑在催促有意识脑制订计划。无意识脑显然不能独立做这个事情,所以它催促有意识脑去做,把时间、地点和机会之类的细节想清楚。一旦计划出来了,无意识脑就不再用提醒音催促有意识脑。
第4章 决策疲劳
意志力与做决策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做决策会损耗你的意志力,你的意志力一旦耗尽了,你做决策的能力就会下降。如果你的工作要求你整天做艰难的决策,那么你总会在某个时间面临耗尽意志力的局面,于是开始想办法保存意志力。你会找借口避免或推迟决策。你会选取最保险最安全的做法,这往往就是保持现状——让犯人继续待在监狱。
……
人们之所以拖延做决定,部分原因是担心放弃选项。做决定,就是选择一个放弃其他;放弃得越多,就越害怕把某个重要选项裁掉了。
……
不愿放弃选项这个趋势,在意志力低下的时候尤其明显。做决定要损耗意志力,损耗了意志力后,人们就会想办法推迟或逃避决定。
第6章
在生活某个方面训练自制力似乎能提高生活所有方面的自制力。
第7章
结果表明,狭隘的、具体的、眼下的焦点不利于自我控制,而广阔的、抽象的、长远的焦点有利于自我控制。
第9章
迄今为止,惩罚最重要的一面——对父母来说也是最难的一面——是一致性。理想状态是,孩子每次一犯错,父母就应该迅速给予惩罚,但是要用克制的,甚至温和的方式。一两句斥责往往就够了,只要一犯同样的错误就给予同样的斥责而且语气认真严厉就行。这一条对父母的要求比较高。要是累了,或者要是觉得惩罚可能令大家扫兴,父母就特别容易忽视或放过孩子的错误。父母也许找理由说,他们想做好人;他们甚至告诉彼此,做好人,放过这次错误。但是,早期越警惕,后期越省力。一致的惩罚往往会造就好孩子。
结语
意志力理应用来抵制欲望,那么为什么意志力强的人并没更经常地使用意志力?之后,研究者形成了一个解释:这些人较少需要运用意志力,因为他们较少受外界诱惑和内心冲突的困扰。他们更擅长通过好好安排生活来避免陷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