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情

2021-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素心听花落

读杨绛先生的短文《什么是好的婚姻》,我再一次感受了她和钱钟书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成就”的完美婚姻。

杨绛先生由宽裕的娘家嫁到清贫的夫家,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她做得心甘情愿,丝毫没有感觉委屈。这种自然而然的角色转换,都是源于杨绛先生对她丈夫的爱和理解。

如果我们的感情生活中,缺了爱和理解,势必将婚姻过成“鸡肋”。

有人会说,在以前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有多少夫妻是因爱结合的?他们能相濡以沫地过一生,更多的是忍耐、是责任心。

其实,这些忍耐和责任心中,谁说没有爱和理解做支撑呢?

我的父母就是旧制婚姻的结合,外公和爷爷定下父母的婚约时,母亲刚满周岁,父亲不过三岁。

父母对此一无所知。父亲从小外出读书,一直到他从师范毕业,成为一名老师,并且有了自己的心上人,爷爷才告诉父亲,他和母亲是有婚约的。

而母亲,只上了两年学,然后一直务农。在父亲眼里,母亲只不过比文盲强那么一点。

听母亲说,父亲曾经抗争过,最终,没有拗过固执得可怕的爷爷,答应了这门婚事。婚后不久,父亲就参军了。

母亲是带着一股硬气嫁给父亲的。凭着这股硬气,母亲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勤扒苦做,将两间泥草屋换成了砖瓦房。母亲的勤劳赢得了全村人的称赞。

我出生后,父亲转业回地方,被分配到一家国营单位。因为离家远,父亲周末才回家。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永远都是忙碌的。别人家都是男人干的活,我们家都是母亲做。

一身书卷气的父亲,哪怕是回到家,多数时候都在看书。他对母亲的忙碌无能为力,最忙最忙的“双抢”时节,父亲的任务就是照顾我们姐弟。母亲实在忙不过来,都是舅舅和姨妈他们来帮忙。

母亲性子急、嗓门大:父亲性格闷、言语短。除了生活中非说不可的简短交流,他们很少像别人家的父母那样家长里短、吵吵闹闹。

在我眼里,他们是不般配的:父亲温文尔雅,对我们极有耐心;母亲风风火火,爱发脾气。

我也曾经以为他们之间只有责任,没有爱情。可是从他们的生活细节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他们互相的关爱。

我结婚后有一次和母亲聊天,问她:“当年在农村那么苦,父亲也不帮您,您为什么还总为他和外公外婆吵?”

母亲说:“你父亲不是不想帮,他是确实不会这些农活。他是个读书人,又有工作,如果他娶了一个和他门当户对的人,他肯定过得比现在好。”

父亲则不止一次对我说,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这个家。当年国家“农转非”政策出台后,符合条件的父亲甚至是“喜极而泣”。父亲说,他终于可以让母亲脱离繁重的农活了。

父亲对他自己的不擅农事,心里一直是愧疚的。

母亲发脾气的时候,父亲从来都是承受着。小时候,我认为他和我们一样,是怕母亲;长大后才知道,那是父亲理解母亲心里的苦。

母亲去世后,父亲更加沉默了。前几年,我说带父亲去散心,问他想去哪里。父亲说:“去北京”。我知道,这也是母亲的愿望。

父亲怀里揣着母亲的照片,去了“毛主席纪念堂”。出来后,父亲说,我们再没有遗憾了。

一辈子没有把“爱”字说出口的父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情的全部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