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找到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天的管理干部培训结束了,收获很多,先将认同的观点作如下梳理。
上午的培训是由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曾担任多年校长的刘国华老师主讲,主题《文化,让学校更有品质》。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充满了期待。
1.校长在学校管理方面往往要历经三个阶段:经验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到最后,一定要走向文化管理。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
事实上,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文化的定义也没有明确和统一。从字面意思来看,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二字合在一起,有“以文教化”之意,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行的教养,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等等。例如,如何要问中国文化是什么,可以怎么回答呢?可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尊老爱幼,等等,这些都是价值观层面的;再如:遇到问题找关系,事情卡住推不走,可能是关系不到位,要想成功,就得上个好学校,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等等,这些是思维方式层面的;吃饭用筷子,到别人家带礼物,春节要回家,中秋吃月饼,这些是行为层面的。
文化的形成是大家长期共同生活后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自觉遵守的。基于对文化的理解,我认为文化管理,就是要着力形成大家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
2.文化要承载办学理念,课程要落实培养目标。文化一定要能够彰显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灵魂,要在文化、课程、教研、教学等方方面面中得以体现。
下午的培训有两个内容。第一个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益明讲的《当前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与任务》。朱教授从政策要求、积极行动、改革创新三个方面,谈了作为一个校长,应该如何有效地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学校工作中贯彻落实。教育科学论坛主编崔勇曾说过一句话,“在国家大政方针里去寻找办学方向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办法。”随着任职时间的增长,我越来越认识到学习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性,到今天我甚至认为,教体局对校园长的培训重点之一就应该是国家政策方针的学习,而不是课堂教学。
3.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朱教授一开场就提出的观点,也是在讲座中反复提及的观点,也是今天的培训里最震撼我心的观点。
为什么孩子不想去学校?为什么孩子什么都听你的,但内在却是不快乐的、无力的?怎样让孩子充满活力、充满激情?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侄女小学五年级,时常抱怨网课好烦。开学时间确定以后,我赶紧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她,满以为她会欢喜,谁知道她说:与去学校相比,我还是愿意上网课。为了不去学校上课,她甚至希望疫情永远不要结束。寒假前,她和同学在一起期盼过地震,炸毁学校,自己生病,其目的都是不去上学。
期间遇到女儿曾经的同学,一个非常听话的女孩,满脸疲惫,骨瘦如柴,无奈地说:每天一篇作文,一堆练习,好想死。我们都在指责当前的教育不合理,指责成人不该过于焦虑,可具体为什么,怎么做却众说纷芸,莫衷一是。
朱教授从我国教育发展的时代变迁中寻找答案。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政治立场、经济立场、个体立场三个阶段,在政治立场阶段,阶层出身就是机会,那是一个人才溃乏的时代,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精英;在经济立场阶段,普及与竞争带来机会,人才依然溃乏,社会生产水平的提升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因此,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在个体立场阶段,机会在人权与公平中蕴育,经济繁荣,物资丰富,安全与温饱不再是问题,人们开始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此时教育的目标就变成人生出彩。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人生出彩的机会成为教育新的追求。教育不再是贫穷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教育要让人更有尊严,更受尊重,更加幸福。
从历史发展中寻找方向和答案,将问题放在时代背景中去思考,朱教授的讨论再一次强化了我的认识。对于他给出的答案,我心服口服。
4.学习政策时多问怎么理解。朱教授陆续解读了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等,在解读过程中,高频词是“怎么理解”。怎么理解新时代的教育?怎么理解教育改革创新?怎么理解见识?怎么理解综合素质?怎么理解义务教育质量?怎么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怎么理解研究课?一个个问题,激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将政策学习与学校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