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音乐往事之一
作为第N代拉漂,在那年的最后一个月,坐上了开往拉萨的火车,路途遥远,从未去过。当时还担心会不会高反死在路上,但是也只是想想。没有准备高原药,没有准备氧气,带了一盒感冒药,一个户外背包,一把吉他。
写到这里,先说明一下,关于拉萨的故事很多,我就在回忆里挑挑拣拣,加上外来人不客观的描述,以及肆意的修辞方式,各位看官且当故事。
大昭寺广场的一个小女孩下火车之后意外的感觉暖和,对,很暖和,很晒,想脱衣服,原来拉萨的冬天这么温暖。到了晚上就改变了我的想法,卧槽,风吹着还是挺冷。住在了一家提前订好的青旅,开始了拉飘的生活(当时还没想过呆多久)。后来几日里,就在街头转转,不可避免的像大多游客一样,去了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也才知道原来布达拉宫在市区,一直以为是在郊外……
闲话不表,某日,成为了某酒吧歌手。鄙人是民谣狗(但是也喜欢摇滚、金属、独立等音乐形式),因为嗓音不够高亢,只能唱一些国内的民谣,你懂的,简单的和弦,口语化的歌词。哦对了,吉他以前是自学,后来找人教了一段时间,所以水平不好,但是民谣,够用了。那时候游客不多,三三两两的过来玩,有时候甚至没人来。到了春天,人们开始撒欢似的跑过来,有各种学校的学生,各种地方的上班族,各种行业的老板,白天游走于北京路、宇拓路、八廓街,晚上畅饮在各大小酒吧,和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吹牛,都是匆匆过客,让对方留下一点好印象没什么问题。我依然在晚上出没,那时候喜欢唱赵雷的歌,李志的歌,一些其他乐队的歌,以及很有年代感的老歌。不喜欢和台下互动,话很少,在台上一个人,安静的唱完,没有小说里的女性客人上来要电话,没有观众在台下喊着“牛逼”,唱完之后跟朋友喝酒抽烟聊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一天又一天。好吧,其实也有,不过不多。印象更深的是一次在一家唱完后,正在收拾吉他,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小姑娘走过来问刚才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告诉她之后,她递给我一罐王老吉,说谢谢,然后离开。那一刻,让我觉得心里暖暖的。
后来认识了一个胖子金属歌手,也在这唱民谣……没办法,市场这样……喝酒时,听他讲述老北京的金属往事,和那些北京大妞们,还有乐队解散的事。胖子的吉他水平比我好太多了,还会呼麦,每次在台上露这一首,台下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愣了几秒后赶紧拿手机出来录视频发朋友圈,看的我无比羡慕。还有胖子和乐队的演出,也让我见识了一下他作为金属歌手的魅力,想着我要是能唱这些歌多好。带着羡慕嫉妒的眼神,一口干掉旁边玻璃杯子里的啤酒。
拉萨的街头也有歌手表演,不过因为管理比前些年严了,所以大多集中在一个地方。去玩过几次,也唱过两次,不过那里都是摆地摊的游客和各种拉漂,各种讲价聊天的声音夹杂在一起,噪音也很大。绕着歌手,围成一个小小的圆圈。至于水平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对于游客来说,由于在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足够吸引他们的眼球。
随着时间的积累,基本上听说和认识了所有的歌手,毕竟,巴掌大的地方,成天在街上和酒吧晃来晃去的就那么几个人。六度分离理论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但是对于拉萨来说最多被称为三度分离理论。你今天晚上在酒吧打架,第二天发现原来他是你朋友的哥。类似的事层出不穷,后来大家为了避免麻烦,做什么事之前先问问旁边的人,搞清楚来路,然后就没有事情了。
这次先说这么多吧,慢慢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