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背后:从乾隆到道光,鸦片输入增长近百倍!
本文首发于悦史君的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我们都知道,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内部自给自足,对外输出丝绸、茶叶、瓷器等,外国的货物很少是清朝人需要的,这就导致大量白银流入清朝。
英国经历工业革命后,对这种情况非常不满,派乔治·马戛尔尼伯爵带领使团去觐见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希望能够扩大贸易机会,但遭到拒绝,因为清朝上下只是把英国当藩属国来看待。
英国人在多年贸易中发现,鸦片很受清朝人的欢迎,而且利润很大,就开始在印度大肆种植,然后运到清朝销售。
乾隆年间,每年鸦片的输入量在四百箱左右,每箱大概一百斤。
乾隆帝把鸦片当药材和西洋特产看待,下诏禁止商人运到内地销售,但并不能阻止鸦片的扩散。
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即位时,鸦片的输入量已经达到每年四千箱左右,增加了十倍。
这时,嘉庆帝已经意识到鸦片的罪恶,下诏禁止外商贩入,但英国人转而进行走私,由于腐败官员的放纵,再加上查禁不得力,鸦片的输入量继续扩大。
清朝嘉庆二十一年(1816),英国政府再次派阿美士德勋爵带领使团觐见嘉庆帝,还是希望能够扩大贸易机会,但因三跪九叩等礼仪问题,使团无功而返。
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对鸦片的危害很清楚,一即位就下诏严禁鸦片,但效果却恰恰相反,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鸦片输入量在五千箱左右,到了道光十五年(1835年),已经增加到了三万箱!
悦史君认为,这一方面是吸食鸦片的清朝人在增加,另一方面是巨大的利润,使得不法商人、腐败官员和英国人勾结,从而使得鸦片走私越来越猖狂。
朝野上下都认为鸦片严重影响国计民生,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人们的意见并不统一。
广东作为唯一对外贸易的地方,地方士绅觉得彻底禁绝鸦片有害无益,因为这一法令不仅起不到作用,“胥役之所藉以为利也,立法愈峻,则索贿愈多”。
因此,广东士绅主张一方面严厉打击走私,加重征收对鸦片的关税;另一方面在国内种植鸦片,用本土鸦片来驱逐进口鸦片,时间长了,外商赚不到钱自然就不会输入鸦片了。
这种说法显然是歪理,但在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前,却得到了不少人的呼应,太常寺少卿许乃济甚至公开上疏,主张弛禁鸦片。
许乃济的奏疏让走私鸦片的外商欢欣鼓舞,甚至还被翻译成英文到处传播,但也遭到了很多官员的反对,道光帝犹豫不决。
清朝道光十五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认为“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批驳弛禁论,要求严禁鸦片,更确切地说是“必先重治吸食”,如果规定时间内不能戒烟,平民处死,官吏加罪。
道光帝把黄爵滋的奏疏发给各省督抚来征求意见,大多数人虽然没有明确反对黄爵滋,但觉得他的想法太激烈,认为贩卖鸦片的人比吸食的更可恶,应该先从鸦片进口大本营广州开始禁烟。
林则徐当时担任湖广总督,他不仅赞成黄爵滋的看法,还上奏疏提出了自己的禁烟办法。
最终,道光帝决定严禁鸦片,贩卖和吸食鸦片的人一并严惩,并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主持禁烟大局。
然而,对于百年间形成的鸦片利益链,禁烟工作其实非常复杂而困难,不仅国内的不法商人、腐败官员和吸食鸦片的人会明里暗里反对,已经尝到甜头的英国人更不能接受鸦片贸易的中断。
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英国人早就不满清朝傲慢的对外方式和闭关锁国的现状,禁烟运动反而成了他们武力侵华的借口,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了,在悦史君看来,这也是时代的悲剧啊。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微信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悦史君新书《大汉史家:班氏家族传》欢迎阅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