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古代文化

且把青春赠疏狂,看看民国学生强悍的战斗力

2017-06-19  本文已影响137人  青竹院

民国时期,学生们是接受新式思想最快的群体,年轻人有朝气,做事冲动任性,充满活力,所以当时校园变化之大、学生们思想变化之快成为了民国一道独特的风景。

那会提倡民主共和,学生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但所谓欲速则不达,学生们过分追求民主平等,毕竟涉世未深,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也比较表层,以致矫枉过正,做出了很多鲁莽过激的事。

比如,学生在校园里参与校务,大到学校经费的筹措,小到某某教授的授课优劣,学生们都参与其中,时不时搞搞聚会演说、示威游行,甚至骂走教授,逼迫校方改变政策都是常事。

更厉害的是学生们还来武斗,民国的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就挨过揍,把蔡元培逼急了,拦在门口喊着要和学生们决斗,说自己是从手枪炸弹中历练出来的,你们大可以拿手枪炸弹对付我,能把堂堂教育总长逼成这个样子,学生们得多厉害。

不仅如此,学生们对待社会问题也大有主人翁精神,那会有一个奇怪现象,很多军政府闻学生而色变,老百姓怕当兵的,而当兵的又怕学生,秀才遇到兵,吓跑的是当兵的。

胡适曾经在中国公学军训典礼上,发表演说调侃道:“大家都知道,当兵的丘八(兵字拆开)最狠,因为他们有武器,但学生们更狠,因为他们有头脑、有学问,所以人称丘九。今天学生组成了学生军,就变成了丘十七,将来救国救民的责任,就全托付在你们这帮丘十七身上了”。

“丘九”一词曾经被上海春明出版社收录在《新名词词典》里,解释为:“五四运动后,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斗争,多有鲁莽过激的行为,因此一般人认为,他们绝不亚于那些军士,故称之为丘九,盖喻其堪与丘八相伯仲也”。

的确如此,丘九们在同丘八们的较量中,基本不落下风,大多数还能大获全胜。

有一次,国立中学的两名学生看见有军士虐待壮丁,义愤填膺,就上前理论,结果被当兵的一顿追打。

两学生回去后,立刻召集了五百多人的学生军,列成方阵,在巷子里与军队对峙,场面混乱,一直到深夜。

这时候学生们脑子灵活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他们不像那些当兵的光顾着蛮干,而是边打边喊:“丘八打死人了”。军士们本来就不敢伤害学生,这时候一听,心里一慌,投鼠忌器,越来越处下风。

后来,上边来人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军队道歉,交出被捕学生和打死人的士兵,军队长官直接傻了眼,放学生没问题,可我们没打死学生,怎么交士兵啊?

最后实在没办法,军队长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学生高抬贵手,并且用棍棒打自己认错,学生们这才网开一面,并义正言辞地要求他们立刻离开该地,而后得意洋洋离去。

那会士兵中最不好惹的是伤兵,他们吃饭、坐车、看戏啥的都不给钱,见到好东西就抢,和地痞流氓无异,还振振有词:老子是为民国打仗受的伤,拿点东西算什么,政府对这些伤兵也很头疼。

但学生们不管这个,当时苏州一家学校向当局提议收回一些曾经空置的校舍,当局同意后,没想到那些地方住着一些伤兵,死活赖着不走,当局没办法,就告诉了校方。

学生们一听,群情激奋,把女生和少数体弱的留下,其余的全部出动,组成学生军,浩浩荡荡向校舍出发。结果伤兵们一听学生来了,慌不择路,翻墙逃跑了,政府解决不了的,学生们给解决了。

那个时候,学生们冲击警察局、打军官、揍县长,甚至还口出狂言要活捉蒋介石,最后也都被当场释放,政府也没什么办法约束这些学生。

学生们的丘九举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转变,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但凡事物极必反,学生们闹腾得没完,注意力不在学习,凭一时意气参与校园、社会,甚至政治活动,这本不是健全社会所展现的姿态。

同时,也说明了当时民国的混乱程度,学生们打老师、约群架,完全没了学生的样子,教育部门不管,司法部门不理,权责不明,无人去管。加之列强入侵,国家积贫积弱,政府腐败无能,学生成了比士兵还厉害的丘九实属无奈。

培根说过:“青年性格犹如一匹不羁的野马,藐视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极端,勇于革新而不去估量实际的条件和可能性,结果常因浮躁而改革不成却招致更大祸患”。

不可否认,学生们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代表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比如掀起全国抗日救国运动高潮的“一二九运动”,在那个时代,学生们站在了时代的浪头,吹响了民族复兴的响亮号角。

但所有人都不希望学生成为“丘九”,整日像风般飞扬,且把青春赠疏狂。学生理应精研学术、砥砺品质,树报国为民之远大抱负,那么即使告别粉颊红唇、矫健体魄,也不会佝偻于时间尘埃中,依然能够勇敢、坚强、善良、宽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