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十七]找到底层逻辑的重要性

2019-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平行夏

龟兔赛跑的故事估计是每个成年人儿时的曾陪伴过的故事,而在教育意义上然并卵。

如果如此有深意的故事都是然并卵的话,那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然并卵;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之初性本恶的三字经更加是然并卵了,因为性本恶这是对人性的拷问?

不过任何观点都没有对错之分,这些观点只是自己在路上收获的风景。

如果对错不在观点的话那么人才是“猪脚”,为什么这么说?古往今来,释迦摩尼佛只有一个凡人达到如此境界,而更多的凡人却依然是凡人。

孔融让梨,我想这也是很多中国孩子在儿时听的最多故事,同样也是在各种关系中行为上干涉更多的,这也是部分青春叛逆期孩子们的第一滴砒霜,是的没错,是砒霜;他/她们儿时有多乖懂事后就有多叛逆。这些孩子属于有先天认知的孩子,儿时独立却不敢反驳,把所有不甘的一切储存在大脑这也就像你手机里内存不断的被垃圾软件及信息占据,然不同的是你手机里有一个长期免费嬷嬷帮你处理着这一切,而我们人类除了自己有机会二次塑造自己,有足够强大的能力来自我摧毁这一切完成重建的话,这固若金汤的城池是会世代传承的。


1911年,南极还是一个人类未曾开拓过的未知领域
那时有两个竞争团队,一个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5人团队,另一个是斯科特的17人团队,两者都是从北欧出发驶向南极。
这两个团队接触的是同样的信息、面对的是同一个机会、并且是在几乎同一个时间点出发,这同样类似于当前的商业竞争环境。
最后,人数较少的阿蒙森团队,在2个多月后率先到达了南极点,并在21个月后,安全地返回了出发地点。
而人数较多的斯科特团队,不但延迟到达了南极点,而且最后无一生还,他们的尸体甚至在几年之后都没有找到。

为什么同样的目标、同样的环境,最后两者之间却有截然不同的结局?

这个故事与龟兔赛跑如出一辙,

多少人看到的是形,意也就是支撑形的底层逻辑又有多少在意,或不懂或一知不懂,或懂亦不懂,就像《宰相刘罗锅》里主题歌唱的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是也不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人都是故事里的主角,要想故事画个圆满的句号,你人生一定经历过不同的逗号,冒号,感叹号,省略号……引号顿号等号等等……,而凡人就是凡人,因为故事里主角的你多少段落是整体没有分割或者分割不够清楚,亦或者就没有机会出现,所以我们看山还是山,仅此而已,山与山的区别无法辨别,而在高人眼里这座山他有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嘛!所以普通人寂寂无名,那不是山的错错在哪里不言自明!也许还是没有错,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活着就是幸福的,人的一生按75岁算也不过900个月,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完一生也许就是最佳路径吧!


高人有自己的解释:

针对以上故事王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除了物资准备充分,使用适合的先进工具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区别,是两种所采用的不同策略。

比如,无论天气好坏,阿蒙森团队始终坚持每天行进30公里;而斯科特团队呢,天气好的时候多走点,天气差的时候索性不走。

从王兴的讲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一个对于成功非常简单的定义:

“所谓成功,除了耐心还要有耐力,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你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均衡前进。”


所谓的大器晚成,
是普通人成功的唯一捷径!
天赋,让一个人抢占先机;
而耐心,才是一个人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

要沉的住气,知道自己终向哪里!有足够的内力和外力能够支撑你到达你的终南山!这一切都需要自己创造当然也是可以创造的。

换句话说,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成功的潜力,并不在于他在顺境中有多大的爆发力,而是他是否能在逆境中同样保持动力。


很多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持续要持续要持续!但是一定要找到支撑持续的底层逻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