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货币】钱究竟从哪里来
上篇文章我们提到,认识货币有个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经典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对应到货币就是三个问题:第一,货币的前世今生,它的本质是啥。第二,货币从哪来的,它的创造和供给是啥。第三,货币流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它,它在经济结构中的流向和作用是啥。今天我们接着看第二个问题——“货币从哪里来”。
1 先做蛋糕再分蛋糕吗
当被问到“货币从哪来”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央行印出来的啊,我们看到的、用到的所有钞票都是央行印的,有一部分存在银行里,另一部分拿在手里花。在银行里存的钱再由银行借给企业和个人,用于生产、消费来产生新的价值,让财富总数增加,银行同时收取利息,新增加的那部分财富,银行多印一些钞票,接着以各种名目流通出去就好啦。
这么说不全错,但是很多概念似是而非,存在误区,最后还是一锅粥,仍然搞不清楚货币的来龙去脉。
上篇文章,我们谈到货币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从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再到有国家背书的法定金银货币,再到与黄金硬通货绑定的法定纸币,最后到与金本位完全脱钩的法定纸币。在这个过程中货币的本质--“交易媒介、价值度量和储值工具”并未改变,货币背后国家信用背书的作用正越来越强,一张纸币因为国家信用就可以换来各种你想要的东西,这真可以称得上“点石成金”了。
分蛋糕与做蛋糕人们使用有实物锚定的金银货币和纸币的时间长达几千年,这种情况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发生根本改变,所以有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大家想都不想就用了,比如“先有存款,再有贷款”,在习惯性的认知里,银行先吸收存款,然后再根据存款数量进行不同用途的放款,就是必须先有一个蛋糕,然后再去分蛋糕,这是“分蛋糕”的逻辑,这种逻辑符合人们习惯了的常识和观念。再比如我们经常在新闻里听到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存贷比”,这些名词按照“分蛋糕”的逻辑看,似乎都在印证“先有存款,再有贷款”,如果没那么多存款,银行放贷出去,一旦导致挤兑风险,银行就要倒闭。所以央行要定存款准备金率、要定存贷比这些指标来管理商业银行,防止出现金融风险。所有这些想法还都是“分蛋糕”的逻辑,这种直觉感受与真实情况相差巨大。
2 经济活动的本质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违背直觉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来告诉你,现代银行创造货币的逻辑是相反的,不是“先有存款,再去贷款”,而是“现有贷款,后有存款”。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简单普及一下资产负债表的原理,因为现代银行是通过资产负债表复式记账的逻辑来创造货币的。
理解资产负债表我们知道资产负债表采用的是复式记账法,他的基本等式就是“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这也是会计原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等式。资产负债表的产生是为经济活动服务的,而所有经济活动的本质就是社会分工体系下的生产与消费循环的价值创造。
因为我们当下生活在一个产业社会的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大规模的陌生人协作与交易,它表现为供给侧与需求侧、生产与消费循环往复,动态平衡的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经济活动的主体。我们再深入一层看,所谓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大集合,它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经济组织的具体活动集合起来的。
我们以一个企业为例,企业创立后,它首先要利用手里的资金去要素市场买原料、买设备、招员工,然后通过组织这些生产要素,完成价值创造即商品生产,再通过适销对路的方式把商品卖给细分市场的目标用户,实现价值交换。因为这些商品中凝结着劳动创造和需求满足后的溢价,所以企业把东西卖出去后才能获得收入,收入减去制造商品的成本和交易费用及政府税收后,自己还剩下一些钱,这就是企业的利润。企业家创办企业的目的,首先是要保证企业能够创造利润,这个利润不一定是当年就看得到,但从长远看,企业一定是要盈利的,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企业是这样,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家庭也是如此。
我们说经济活动的价值创造过程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得淋漓精致,来看资产负债表,它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是“资产栏”,又叫贷方。右边是“负债+所有者权益栏”,又叫借方。左右两边必须恒等。啥意思呢?我们还以企业为例,企业家办企业为的是获得利润,也就是有钱挣。凭啥能挣钱呢,因为企业家不同于一般人,他们的优势就是善于发现商机,善于组织人、财、物把看到的商机转化成商品卖出去挣钱,所以这群人叫企业家。
好了,资产负债表的右侧是钱,左侧是资产,企业家的作用就是自己掏钱或者从外面搞到钱,然后把钱变成经营用的实实在在的要素资产,然后再通过组织要素资产,生成新的具有溢价或者附加值的资产,把它卖掉获得收益,这部分增值了的资产叫做净资产,也叫未分配利润,也是所有者权益的增量部分。所有商业的秘密都在这里。这就是商业活动最终的价值体现,也是企业家能力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体现。刚才说的“自己掏的钱”就是资产负债表右侧的所有者权益,它最初的时候等于公司的注册资本。“外边搞的钱”就是资产负债表右侧的负债,可以是从银行的贷款,也可以是拖欠上游供应商的应付账款等。
你看,资产负债表一边是钱,一边是资产,企业家的作用就是把钱变成资产,再通过对生产要素的组合使资产增值,卖掉资产换更多的钱,最终获得这“一进一出”的差额——利润。企业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物质财富,满足了社会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解决了社会就业,提高了员工家庭的收入,也提升了他们的消费能力,为下一轮需求产生和再生产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个过程很重要,这是实体经济创造财富的过程,与金融造富的过程不同。
知道了资产负债表的原理,现在我们来看现代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
3 货币创造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里有这么一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任何有形或者无形的事物,我们在分析它、认识它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看它的源头,从源头梳理,找到它内部的结构以及结构的演化规律,这样就能对事物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法定纸币的创造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中国目前的银行体制采用的是从1984年后开始实行的央行与商业银行两级银行体制。央行指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它位于整个金融体系的中心,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进行监督管理,央行是国家机关,同时它也是银行的银行,就是央行能够向商业银行贷款,同时商业银行能够向央行存款;商业银行是企业,一种只和钱打交道的特殊企业,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方式开展信用中介的企业,它在业务上受央行的监督和管理。既然是企业就有所有制差别,所以商业银行又分为五大国有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若干股份制银行(中兴、招商、浦发、民生等),少量民营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
OK,下面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我们开始生产货币:
为了说清楚原理,我们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一些简化:假设全国只有两家银行,一个央行,一个商业银行A。为便于计算,假定央行规定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0%,这时发生了第一笔存款业务,注意看这家A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
第一步:某超级客户向A银行存入初始存款100万第一步,某超级客户存入100万元到A银行
对银行而言,存款相当于银行从别人那里借了一笔钱暂时存在银行这里,银行是债务人,说明客户存款在银行这里是债务的一种,因此存款应该记录在负债端。这时,右侧负债端记账“存款100万元”。按照复式记账原则,左侧资产端同时发生变化,银行因为客户存款进来,资产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要向央行上交存款准备金,另一方面剩下的钱作为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随时可以放贷。所以资产栏记账为“法定存款准备金20万元(100*0.2=20)”,“超额准备金80万元(100-20=80)”。
第二步:A银行第一次向客户放贷80万第二步,A银行第一次向客户发放贷款80万
对银行而言,贷款是银行给别人借钱,自己是债权人,而债权属于资产的一种,因此贷款应该记录在资产端。这时,左侧资产端记账“贷款80万元”。按照复式记账原则,右侧存款派生增加80万。注意!这里是关键,因为贷款增加,资产总量增加,对应负债也要增加,表现在派生出等额的存款。所以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来派生存款是货币创造的最为传统的方式。这里多说一句,当贷款发生时,由于贷款不会被立即取现,就相当于贷款人将贷到的钱存在了自己银行的账户里,所以贷款产生的同时,就相当于存款同步等额产生。于是,存款变为180万(100+80=180),存款准备金变为36万(180*0.2=36),因此超额准备金变为64万(180-80-36=64)。
第三步:A银行第二次向客户放贷64万第三步,A银行第二次向客户发放贷款64万
与第二步类似,资产负债表发生变化。资产端贷款变为144万(180+64=144),与此同时,负债端的存款增加变为244万(180+64=244),因为存款增加,所以存款准备金变为48.8(244*0.2=48.8),那么超额准备金就剩下51.2万(244-144-48.8=51.2)。
好了,银行可以把超额准备金一直这么放贷下去,这是一个不算复杂的数学计算,推导过程省略。我们看一下这里面的模式:银行A获得第一笔特殊存款,启动信贷循环,在保证存款准备金的前提下,银行A可以将剩下的钱即超额准备金全部贷出去,这种放贷会在资产端增加资产总量,同时在负债端派生出等额的存款,因为存款增加,所以存款准备金也同比例增加,这样超额准备金会相应减少,如此循环,直到超额准备金为零,银行就再也没有能力放贷,这时候存款准备金总额等于第一笔特殊存款的总额。
我们假定存款准备金率为r,当银行放贷直到超额准备金为零时,资产和负债端的总金额达到最大值,这个值恰好等于初始存款的1/r倍。以这个例子看,银行A通过资产负债表不断扩表,直到超额准备金变为零时,那么资产和负债的上限为500万。也就是说,银行通过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方式,最大能够创造的货币总量是银行初始存款的1/r倍。
看到了吧,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理论上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倍数叫做货币乘数m2(注意不是M2广义货币总量)。
简单的说就是:M2 = m2 * B
其中B是基础货币的数量。这个公式的意思是,广义货币总量等于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总数乘以货币乘数。
可见基础货币是由央行创造并发放的,而信贷货币则由商业银行创造。商业银行创造信贷货币的总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央行发放给它的基础货币量,另一个是存款准备金率。
现在告诉你答案,例子中的超级客户存入的100万初始存款,对应的就是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所以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总量大小取决于它从央行获得的初始放贷资金,和央行制定的存款准备金率。
读到这里,你就清楚为啥商业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这么敏感了,因为他决定了银行能够拿着国家信用创造货币的实力。当然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信贷货币是有借才有贷,如果没有人来贷款,即便银行有这个能力放贷,这个钱也凭空造不出来。但是一旦有人来贷款,那么银行就立即可以创造出等额的信贷货币。这就是银行创造货币最通用的手段——放贷派生存款!
除了放贷创造货币之外,银行还有其他几种方式,随着金融创新的加快,更多创造货币的方式正在产生。由于篇幅限制,我们放到下一篇文章来继续介绍。
本文的最后我们简单说一下央行通过什么对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与信贷控制的。
4 央行的尚方宝剑
央行的作用现代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不是“先有存款,再有贷款”,而是“先有贷款,派生存款”,这是一个信用货币创造的过程。那么央行需要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进行管理,对各个银行发放信贷指标;另一个是要求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上缴准备金和备付金。
在早期央行要求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过40%以上,后来随着国内商业发展越来越快,银行的资产类别不断增多,到了1994年国家建立外汇结售制度后,外汇占款开始成为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讨论了货币三问中的第二个问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我们还需要一篇文章继续讲清楚。下一篇,我们继续分析其他几种创造货币的途径。同时我们将针对M2广义货币的构成进行解剖,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