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垄断与竞争
谷歌是不是垄断企业?
谷歌董事长2011年在面对“Is Google a monopoly?”这个问题时,就坦言“We’re in that area.”西方很多小科技公司对谷歌的不满堆积已久,这几天传的欧盟对谷歌反垄断调查开出的高价罚单更是尘嚣沸扬,在这种现状下谷歌对于”垄断”这个标签是撕不掉了。
也越加可以反映出对”垄断“这个词,我们总是怀有敌意的,或许这是正确的。
不用我浅薄的知识储备在这篇文章讨论谷歌是不是垄断企业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而是顺着社会热点分享一些《从0到1》这本书的看到一些比较新鲜的观点,比如“垄断”和“竞争”这两个词在这本书中从比较独特的角度被赋予意义,让我印象深刻。
网上对这本书的评分两极化,因为自己对于很多领域没有深入并全面的认识,觉得这本书还是有一些观点非常吸引我,比如作者熟练用马克思精髓来辅助表达他的观点,用莎士比亚作品来润色他的意见时,我觉得非常动人。
这篇文章描绘垄断形成的局面分两种状况:
做了一个小图表达,更直观一些“进步的历史事实上是垄断企业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蒂尔在书中如是说。那进步的历史也是包括观念不断迭代的过程,因为关于垄断之于创新这个理念,在现有对”垄断“排斥敌对的意识里,是个相对新颖的论点,是一个相对正面的见解。
在静态的世界里,包含的就是我们普遍对垄断的理解,以及解释我们为何如此排斥垄断。而关于动态的概念,更符合趋势的走向,因为一切都在变化,我总结彼得蒂尔从三方面表达他对“动态垄断“的支持:
1、垄断企业因为能获得可观利润,且这个利润是其有力的创新动机,创新让消费者有更多消费选择,反之如果不创新,在现在的创业环境其垄断地位很快失去;
2、垄断企业不断创新得到更多利润资本,为其规划长期利益和战略蓝图提供更充足的精力和资源,使其有力量耕耘在更有影响力的世界;
3、垄断企业有创新的动机且产生良好的利益,其可以更好照顾员工,一切处于良性循环。
总之,此类型的垄断不但不会影响社会大方向利益,反而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书中总结了形成垄断企业的方法,及垄断企业应符合的一些特征(如下图):
做的有点丑其中形成垄断企业之一要素“不搞破坏“原文有这样委婉形象表述:
“paypal也能被视为具有破坏性,但是我们不想直接挑战任何嗒的竞争者。确实我们产品带走了visa公司的一些生意----你也许会选择用paypal在网上买东西而不会用visa卡,但是自从我们扩大并覆盖了整个支付市场后,我们给了visa更多的商业机会。“
出现垄断这个词的地方就不会缺席“竞争“二字,相反于大部人鼓吹竞争反对垄断,在此书大致从以下方面反对竞争固有的存在意义:
1、“竞争会使我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重复过去的模式“,也就是模仿性竞争,不会从产品内在做出实际的竞争力,而是换汤不换药的大部分复制;
2、竞争使人出现幻觉,而不去做一些更实际的理性分析;
3、竞争使人分心。沉迷于竞争的人往往忽视看路,可能掉进陷阱或困境却后知后觉。
竞争让人盲目,让人花过多的精力在假想敌或竞争者身上,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这和我们耳濡目染的”竞争有利于创新“这一理论背道而驰(我觉得此观点即适用于商业也适用于个体)。
且彼得蒂尔提出疑问,为何人们或企业非要一争高低,一分上下?马克思的理论是目标和观念差异越大,冲突越大。而彼得蒂尔给出一句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台词,绝妙形象的描绘他心中的答案:
“两家人,同样尊贵体面。“
很多竞争是因为有一些相似而开始,开始之后,就愈发相似,书中拿开发操作系统和办公室应用软件的微软和开发搜索引擎的谷歌举例。本来这两个同样尊贵体面的巨头家族,他们在不同领域,但随着各自体型扩大都注意到了对方的存在而开始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本来专研领域不同的微软和谷歌在很多产品上面有了交集,微软的windows系统VS谷歌的chromeOS,exployer浏览器VS chrome,还有各自的平板电脑等等。
一般情况下市场的先入者开拓了一份新的市场蛋糕和维度以后,总会有很多追随者前仆后继迎来,比如中国的国产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且阵势局势总是变化,但是这种情况显然是加剧竞争而且不能排除模仿性竞争,即“重视过去的机会“,更加印证了彼得蒂尔的如下观点:
1.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获得的实际收益越来越少。困在竞争中的企业没有精力关心员工,只会着重于短期利益,没有时间资本应对长期规划;
2.竞争处于平衡中,那么一个公司的消失不会影响地球的运作,对金融经济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为会有实力相差无几的企业迅速将其替换掉,这个公司从此活在市场的缅怀中;
3.要想将企业从日复一日没有喘息机会的竞争中解救出来,就是争取获得垄断利润。
还有其他观点表达的也很有艺术性,比如用哈姆雷特中讽刺大部分人为了不重要的荣耀而牺牲更重要东西的场景来衬托表达”如果你不能把对手打败,那就和对手联合“这一见解,也是很符合现代商业格局策略,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但是不能否定,这本书确实有被人否定的原因,有一些观念几句话可以完整表达但却被长篇累牍看的怀疑自己的逻辑,而且出现这样情况的章节还比较多,但是基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及储备领域不同,单位时间成本获得的收益比例也是不一样的,且这本书有些观念独树一帜,结合社会热点,确实能引发一些思考,所以,不管评分几何,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读这本书或多或少都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