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星、演员到艺考生,“中国式审美”为何让人坠落?

2019-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超级组讯

Zara于15日发布了一组宣传照,图片中的中国模特李静雯满脸雀斑。被部分网友质疑刻意丑化中国女性。

到底,为何网友的评论如此“激昂”?这就要不得不谈到中国式审美了。

01

zara拍摄的广告图片

虽然图片中的模特,并不能称之为漂亮(大众意义上的)。

但高傲的神情、简单的妆容配上摄影师良好的把控,整体质量也绝不失水准,怎么也不至于让人想到刻意丑化上。

究其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审美差异,审美系统没有高低之分,但伪装之下的“中国式审美”,根本就不是审美!

02

这里,超哥先介绍一下所谓的“中国式审美”:

指一个人伴有精致的妆容、僵硬的摆拍、统一的美颜,可能还要加一些“微”整。

这样指标下,生产出的“美丽”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化妆、P图……一步步来。

演员、明星也在“不经意间”追逐着这种风潮,

往小了说,打个抗皱针开个小眼角,命名为“微调”。

往大了说,削骨瘦脸假体换鼻。

若是问超哥,这样美吗?答案是:美。

可当这些毫无特色的面孔集体现身银幕时,又何尝不是病态?

Zara事件中的李静雯并非无名之辈,而是国际超模,

但依旧被指责,她的“雀斑照”玷污了我国女性形象,

这到底是谁在歧视中国女性?

zara拍摄的广告图片

其实更要看清:李静雯是在被自己的同胞歧视,“自然之美”在被“人造的完美”践踏。

03

在我们大众的审美中,“真实和自然”已然不再是美的标准,

我们崇尚的是磨皮、是美颜,是被软件放大两圈黯淡的双眸。

回想以前的TVB时代,林青霞、邱淑贞——每个女星都特色不同,美而别具一格,

可现在如今的女星比起撞衫,更害怕的是撞脸。

这样的标准不仅仅“摧残”着公众人物,

就连我们自己也深受其害,

滤镜背后的我们也难保不心生渴望,想要套进所谓“美丽的模型”。

这背后隐藏的是被抛弃的自我,是渗进骨子里的不自信,是整个民族的焦虑情绪。

“美丽”浪潮带给我们的是:

社交软件上千篇一律的自拍,

和身价千万却毫无演技的演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可即使在对外貌最为严苛的影视行业里,也没有人真心喜欢单靠颜值“打拼”出来的明星。

美图手机下的Angelababy

做演员,你要会演戏;

做偶像,你要会跳舞;

做歌手,怎么也得把歌先唱好了,不是吗?

对外貌上的狂热追求,是虚无缥缈的努力。

明星想要做好本职,必须有实力支撑,用作品说话。

04

即使是在演艺圈三大院校(上戏、中戏、北电)的艺考里,我们也能看出专业人士们对“面子明星”的避让。

上戏面试环节中,考官马伊琍公开宣言:

“整容的孩子不能收……因为美这个东西,天然的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内心的自信是最重要的。”

名师刘天池也曾在节目中谈到,

“中戏选的不是现在的人,而是4年后甚至40年后的人。”,而那些会迅速凋零的花朵显然不适合这所院校。

因为整容不仅仅隐含着垮脸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一张这样的面孔根本无法传达情绪,当然也做不成优秀的演员了。

甚者艺考中,有一条明文规定——不许化妆

为了保证真实,上戏甚至会派出学长学姐,亲自用湿巾给面试生仔细擦拭,以保证考试的真实公平。

“美是什么?”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即使讨论上100年,我们也得不到统一的答案,

因为美是宽容、是多样、是自然,答案不一而论。

关于美,泰戈尔说: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镜子的谄谀中找寻。

托尔斯泰说: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永远是美好的东西,那便是真理。

莎士比亚说:玫瑰是美的,不过我们认为,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美的标准,它可以普通,可以特别,但不会普遍。

希望你可以从现在开始不再被他人的审美所绑架,做你心中最真实的那个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