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学院-30天专注橙长计划猫的剽悍江湖写作营@IT·互联网

新媒体人,如何在写出10W+前,进行有效的输入?

2018-04-22  本文已影响76人  aa4b3bd7e6fd
图片来自网络

上周周五,在文二路一家星巴克里,约了一位好久不见的老友,一开始咱们聊着最近的工作状况,可聊着聊着聊起了她目前正负责的公司新媒体业务,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她说的那段:

“老鲁,你知道吗?我最近严重怀疑自己的写作水平,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做内容的,已经有好几家公司都是篇篇10万+,点赞破2K,单品销量频频破历史新高,可是我做的这块,除了搬运一些内容,我几乎写不出什么有质量的行业文章来了,完全不知道怎么输入,公司的考核压力很大,你说我这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啊,愁死我了。”

对啊,10W+、KPI这些词汇每天在困扰着太多太多的新媒体运营人,作为每天都要大量输出的新媒体运营人需要更多的内容输入,有效的内容输入才是当下解决焦虑最有效的方式。

除了每天都必不可少的阅读之外,你的阅读都是有效阅读吗?你真的通过阅读获得了新的知识见解吗?

认清阅读的两个意义

对于阅读我们都存在着很多阅读方法和方式的错误,因此无效的阅读会让你产生一种自己每天都有读书的错觉,并且对打磨新媒体人核心竞争力——写作力并没什么作用。

在阅读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阅读的两个意义:

第一种意义是我们自己在阅读书籍或公众号、或其他需要阅读的东西时,凭我们现有的阅读技巧与理解能力,一下子便能融会贯通了。

这样的读物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的理解力就已经与这本读物完全相当了。

否则,我们一路读下来早就应该被某一知识点被困住并发出疑问。

第二种意义是一个人试着读他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就是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

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这种双方水准不齐之下的沟通,肯定是会发生的,否则透过书本,谁都永远不可能从别人身上学习到东西了。

这里的“学习”指的是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记住更多的和你已经知道的内容在同一水平的资讯。

而对新媒体人来说,明显更倾向于第二种意义。但是在实际当中我们却一次次的陷入第一种意义却以为自己是在第二种意义。

听书到底有没有用?

信息泛滥的时代,互联网行业的每个人都在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时间在与其做着抗争,上下班的通勤、打扫家务的间隙、就算是等电梯的几秒钟,你我都会打开手机做信息的输入。

听书成为很多人代替阅读的首选,不管是喜马拉雅、蜻蜓FM还是微信读书,都有大量的音频供你选择听书。

新世相读书会有这样一句slogan:每天半小时,一年搞懂365本好书。

新世相的slogan

而这句slogan包含着两个普通人对阅读的两个误区:

主动阅读=被动阅读?

读的越多=越好?

比起充满主动的写跟说,读与听完全是被动的事。听书的人群所面对的是一种复杂的组成:从独创的华丽辞藻到经过审慎挑选的资料与统计。

这些像快消品一样的类似于『20分钟带你听完一本名著』课程,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绪。

但是这些经过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

所以新媒体人接受这些包装精美的资讯,很难训练出自己的行业敏感度——快速分析热点事件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阅读的目的:获得资讯?求得理解?

吸收资讯是一种学习,同样地,对你以前不了解的事开始理解了,也是一种学习。但是在这两种学习当中,却有很重要的差异。

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想要被启发,就是要去理解,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与其他的事实有什么关联,有什么类似的情况,同类的差异在哪里等等。

如果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你明白的,那么这个作者跟你就是两个头脑却在同一个模子里铸造出来。

这本书中的讯息只是将你还没读这本书之前,你们便共同了解的东西传达出来而已。

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我们会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有两种状况:第一是一开始时不相等的理解程度。

在对一本书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读者来得“高杆”,写书时一定要用可读的形式来传达他有而读者所无的洞见。

其次,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虽然不能说全盘了解,但总是要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一旦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就完成了清楚的沟通。

四个阅读层次

四个阅读层次

法国学者巴斯卡就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如何弹性运用基本规则做不同形态的阅读?我们为了“理解”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因此在阅读上,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

阅读有四个阅读层次:

第一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是因为这个阅读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就是认识一句话最表层的含义。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检视阅读。特点在强调时间,也就是速读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检视阅读的价值。

他们打开一本书,从第一页开始读起,孜孜不倦,甚至连目录都不看一眼。

因此,他们在只需要粗浅翻阅一本书的时候,却拿出了仔细阅读、理解一本书的时间。这就加重了阅读的困难。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读者会紧抓住一本书—这个比喻蛮恰当的—一直要读到这本书成为他自己为止。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主题阅读,也可以用另外的名称来形容这样的阅读,如比较阅读。

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这四个层次的阅读的输入方式也决定了新媒体人的输出内容。

通常当新媒体人需要行业内的新事物时,就需要用检视阅读;

当需要输出一篇高质量的行业文章就需要我们用主题阅读的方式了。

最后,再插一句,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新媒体人,如果你真的想写出一篇10W+爆款文,那这样的有效阅读,你可以从今天开始做起来了。

敢行动,梦想才生动!

老铁,咱们一起动起来吧!

END


我是老鲁

如果你刚好路过这篇文章,那就麻烦你点个赞再走吧。老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