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我对他的敬仰之情,犹如

2022-08-31  本文已影响0人  彩色蚂蚁

大概一两个月前,我读完了一本书,真是本好书,它是2018年一整年里,我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这本书写得如此之好,以至于我总感觉,如果不写一下读后感,再认真思考一遍,就对不起作者。

然后,就拖到了2019年。。。

一直没动手,是因为这本书太过优秀了,书中的文字,摘录就好,再解读,也产生不了多少附加价值,都不如你自己去读一遍原文来得靠谱。

但最终我还是写了,起码,我能做到的是把它吹捧一把,让更多的同学有兴趣去阅读这本书。虽然,它完全的,彻底的,不需要我来宣传,但万一你没看过呢?

那么,从哪里吹起呢,就先说我个人的真实感受吧。

自打几十年前成年以后,我就很少再真正的佩服过谁。我说的佩服,不是那种,哇,马爸爸好厉害啊!靠,川普真TMD的SB啊的那种不走心的感觉。而是当年还在玩着红白机的年纪,读硅谷传奇,看比尔盖茨同学建立微软帝国的时候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感觉。换个词可能更准确:崇拜

后来,年纪大了,体质不像小时候那样易感了,所以强如乔帮主,读他的传记也只是觉得厉害而已,崇拜,谈不上。

今天,乔帮主没做到的事,这本书的作者做到了。可以说,我对这本书的作者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星爷的这句名言,第一次让我感觉,表达出来时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真诚,如此的恰如其分。

这本书我自己读的是亚马逊的Kindle版,价格和纸质书原价差不多了。但为了怂恿老婆看,我又专门买了一本纸制的实体书强塞到她手里。原因只是怕她用我的Kindle账号看,嫌麻烦,不方便,动力不足,耽搁了这本书。

作者是金融行业人士,知名对冲基金公司的创始人。看完书的第一章我就在想,天呐~,做人怎么可以这么理智,这么优秀?能够如此极至的将精确的系统化的方法论几十年如一日,融入到工作和生活的中去!巴菲特如果不赚钱我都能理解,这哥们要是不赚钱,就没天理了。

是的,被你猜到了,这本书就是时下大热的《原则》,作者 瑞·达利欧,华尔街投资大神、管理着1600亿美金的对冲基金“桥水”公司的创始人。

需要提醒你的是,由于此书行文过于理性,所以阅读体验可能不那么有趣。极度稠密的“鸡汤”,也很容易让人在阅读时产生疲惫,甚至枯燥的感觉。我也听说很多朋友正挣扎在花了那么多钱,无论如何也要把这本大部头啃完的路上。

但认真读,你就不难发现,它和罗胖的跨年演讲之类的车轱辘话集合体,绝对不是一回事。作者是真心努力的想把他的想法用最准确,最真实的文字传达给你,只是作者的言行举止过于优秀,导致文中信息量太过密集而已。

好了,吹捧完毕,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已经达成,下面是读后感部分,纯为自己加深体会,请自行忽略。


原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作者自己彪悍的人生,大概也是意识到如果没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后面两部分的艰深内容读者很难读下去吧 ;)后面两部分分别针对生活和工作讲述了作者自己所建立起来的一套“原则”体系。

以下内容以原文引用,加个人思考的方式组织,顺序上没有按原文的章节顺序,而是重新根据所摘抄内容的表达意图进行了归类组织,分为五个部分:

提示:所摘内容都是我个人感兴趣的一些非常片面的劝导型文字,实际上已经舍去了书中大部分令人“目瞪口呆”的行动实例,看起来就“鸡汤”了很多,失去了原书的精华,想要真实的体验震惊的感觉,请务必阅读原书

制定“原则”有什么好处,重要性和必要性?

时间就像一条河流,载着我们顺流而下,遇到现实,需要决策,但我们无法停留,也无法回避,只能以最好的方式应对。

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信息范围内做出决策,光凭直觉和运气显然不是办法。每个人应该建立自己的“原则”,大体上来说也就是积累一些通过思考和生活工作的检验,沉淀下来的最佳实践和方法论,我们可以借助它们来降低风险,提高做出较优决策的概率。

不管我一生中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都不是我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知道在无知的情况下自己应该怎么做。

认识自己已经很难了,认识自己,还能想办法克服自己的思维盲区,就更难了。如果你能做到,那么和其它大多数人相比,显然是更容易取得“成功”的。

常见的问题

所有了不起的投资者和投资策略都是有弱点的。在弱点呈现时就对其失去信心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就像在其有效时对其过于迷恋一样。

明智的人在经历各种沉浮时都始终盯紧稳健的基本面;而轻浮的人跟着感觉走,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对于热门的东西一拥而上,不热的时候又马上放弃。

就像股市,多数人都难以抵制追涨杀跌的冲动,国内股市尤其如此,所以长线价值投资需要理性的市场环境。

程序员不学点新的语言,新的架构,就总感觉要被淘汰,对各种从入门到放弃的行为乐此不疲(是的,我的自我简介也这么写的哈),AI,VR,区块链,无人驾驶哪里风劲哪里去,包括被类似罗胖这样的同学,批量贩卖起来的知识焦虑,可能也是源于类似的心智反应吧。

当真相与愿望不符时,大多数人抗拒真相。这很糟糕,因为好东西会自己照顾自己,而理解和应对不好的东西才是更重要的。

理性的面对现实,寻找解决方案,拒绝怨天尤人和自欺欺人。工作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比如各家软件架构的性能评测,自己的方案永远都比别人快几十倍。田忌赛马嘛,至于匹配的场景,公平合理的用例?不存在的。

再比如,在排查一些线上难以复现的故障的时候,不少同学总是倾向于把根源简单归因于第一眼发现的问题。而对一些按此推理,不太好解释的现象,通常是视而不见的。是这些同学的能力问题吗?通常不是,往往是因为怕麻烦,不自觉的选择性忽略而已。

不要混淆目标和欲望。合理的目标是你真正需要实现的东西,欲望则是你想要但会阻止你实现目标的东西。

不要把成功的装饰误认为成功本身。有追求成就的方向感是很重要的。有的人痴迷于一双1200美元的鞋或一辆时髦的汽车,这样的人很少会感到快乐,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而也不知道什么能满足他们。

换个近似的说法:欲望是你觉得你想要的,但实际上可能只是环境,他人或者一时的冲动施加给你的。欲望可能可以给你提供短期刺激,但是不能给你带来长期的快乐。

当然,没有欲望的生活也不现实,目标和欲望要平衡好,书中所强调的也是,不要被欲望所迷惑,要能理智的进行取舍。

太多人犯的错误是,一心想着执行,所以几乎不花时间来规划。谨记:规划先于行动!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材功。

不过,世界变化得太快,互联网行业竞争尤其激烈,用户导向,业务导向,反正先干了再说。这种背景下,所谓的敏捷开发模式就被很多同学滥用,成为走一步看一步,不加思考,不做规划的借口。

其实这种情况,往往反映的是我们自身能力不足,目标不明,或者压根就没想把事情做好,只是作为一个任务去完成。补丁叠补丁,临时方案变成长期方案,所以,这时候,尤其需要我们用一些方法论来降低我们规划的成本代价。

有时候,人们错把慷慨大方当作不公平。例如,桥水曾经安排过一趟班车,把住在纽约市的员工接到公司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办公室。对此,有个员工提出:“我们自己开车上下班每个月要花几百美元加油,既然住在纽约的有班车坐,也该给我们报销汽油费。”这种想法的错误之处在于,它把对部分人的慷慨资助当作每个人的应得福利。在桥水,我们对待员工是很慷慨大方的(我自己也是慷慨待人),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义务让人评判和顾及人人有份。

简单来说,不患贫而患不均,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种思想,往往会影响你对事情的判断,影响你面对生活的心态,进而影响你的行为。

另外,拿蘑菇街上市时的期权风波来说,不太恰当,不过可以类比一下。公司上市了,期权的收益没有达到大家心里的期望,于是有些同学和一些吃瓜群众就“出离的愤怒”了。但公司有义务保证每个同学财富自由吗?早期阿里的同学自由了,那是生活赐给他们的福利。公司没有透明总股本,虽然导致了一些信息的不对称,但你也接受了这种不对称,自己的选择,显然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思想建设,根正苗才红 ;)

我的目标只是让自己正确,我并不关心正确的答案是不是来源于我。

原则一书强调的最多的思想,就是“创意择优”,这需要我们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怎么做到,从思想根源出发吧。

人本质上是“利益”驱动的,能否保持开放的心态,光靠主观努力其实用处不大,如果这么做和你的利益冲突的话。最有效的方式,还在于调整把握好你内心追求的那个“利”是什么。

是“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这个面子上的“利”重要,还是“确保”自己是正确的,规避错误,这个现实的“利”重要?如果足够理智(或者说足够“现实”)的话,或许多数情况应该是后者。

谨记,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

如果你真的客观看待事物,你就必须承认,你总是拥有最好答案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且就算你有最好的答案,在未经其他人考问之前,你也不能如此确信。

当两人的观点截然相反时,很可能有一个人是错的。搞明白是不是你错了,对你有好处。你的目标不是让对方相信你是对的,而是弄明白谁是对的,并决定该怎么做。

这几条也是类似的,谨记我们做事的目标和出发点,理智的考虑一下“利益”问题,有助于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简单说,就是你要认真评估思考一下你自己的行为,看看你所做的事情和你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否匹配。用切身的利益为诱饵,克服自己不理智的行为模式。

这一点,我在饲养我家观少的时候就深有体会,也常常用来自勉和劝导观少他妈。教育小朋友,要耐心,要动脑筋,要想办法引导,要以身作则,不要发脾气,不要冷暴力等等。说实话,道理大家都懂,但要时刻如此约束自己,确实是挺难的。老母亲的无私奉献?不存在的!就算为了将来观少长大了,能少给我们添堵吧。怀揣着这么自私利己的想法,做起事来感觉心理就平和多啦 ;)

面对自身缺点,你有4种选择:1.你可以否认缺点(这是大多数人的做法)。2.你可以承认缺点并应对缺点,努力把缺点转化为优势(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你的自我改变能力)。3.你可以承认缺点并找到绕过缺点的方法。4.或者,你可以改变你的目标。

其实哪有4种选择,只有否认和承认两种。如果真心迈过了第一道坎,剩下的选择,就只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路径问题而已。

如果你能养成一种习惯,面对精神痛苦时能够自动地反思痛苦而不是躲避痛苦,你将能够快速地学习和进化。

相比得到,人天生对失去更加敏感。快乐无法驱动人做到的事情,痛苦可能可以。为了生存,人的动物本性就是对痛苦进行回避,所以要对抗痛苦尤其困难。要理智的对抗痛苦,确实需要依靠训练和一个更强大的动力来驱动,并事先为自己的行为,思考和准备好更优的反射路径。

尽管人都有思维盲点,但我们不愿意看到这个事实。当你指出某个人的心理弱点时,对方的反应通常像你指出他的身体缺陷一样,感到不舒服。

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就不会明白其他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善于探求其他人的想法,因为你一心只想着告诉对方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

那些能改变自身主张的人是最大的赢家,因为他们有所获益。而那些顽固不化、拒绝事实的人会是失败者。

Again,利益高于一切,理智的思考什么样的行为对你是真正有“利”的。

大多数人不明白什么是“头脑极度开放”,他们只是把头脑开放理解为“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但依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任何观点,不寻求理解其他观点背后的理由。

说到底是没有真正领悟到“头脑极度开放”的利益所在,所以在行为方面动力不足,不足以战胜自己的弱点和盲区

对良好合作关系形成主要考验的,不在于彼此之间是否有分歧(人们在正常的交往中都会有不同意见),而在于能否把分歧摆上桌面很好地协商解决。

没有分歧,就没有意外,世界就太枯燥了 ;)

又要拿观少来思考自勉一番了。看电视,玩游戏,不好好做作业,不肯睡觉,不听话怎么办?反正就是意见有分歧呗,强制和堵绝显然不是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最佳办法。为了降低观少行将来临的叛逆年纪的伤脑程度,凡事要争取摆上桌面,协商解决 ;)

表里不一的人往往会自相矛盾,经常丢失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不容易开心,几乎不可能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让所说与所想、所想与所感一致,会使你更加快乐、更加成功。只考虑事情本身的准确性,而非他人的看法,会使你集中精力专注于最重要的问题。

一切为了快乐!做简单人,做真实事。

最佳实践:那些聪明的做事方法

找到与我观点不同的最聪明的人,以便自己能够努力理解他们的推理

通常我们的做法刚好截然相反: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去找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努力用他们的认同来为自己辩护。万一找到的人观点不同,我们或许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还会去找下一个人。。。

想要拥有很多优势,而又不暴露于不可接受的劣势之下,最稳妥的方式是做出一系列良好的、互不相关的押注,彼此平衡,相互补充。

投资的哲学,应用在其它领域,显然也是适用的,关键是有没有意识到。比如,为了老年的幸福生活,养儿防老,大概不太靠谱,既要望子成龙,还要努力工作赚钱,更要买点保险,最后,万一你不幸活不到老年怎么办呢,那还要适当的及时行乐是吧 :)

不过,回到投资领域,什么叫做良好的,互不相关的押注呢?美股买苹果,京东,港股买腾讯,小米,算吗 ;)

在你不擅长的领域请教擅长的其他人,这是一个你无论如何都应该培养的出色技能

三人行必有吾师。说点不相关的,很多伸手党同学,在问问题的时候,受不耻“下”问的荼毒太深,理直气壮,一副懂就回答,不懂就滚的心态。所谓“不耻下问”,其实我觉得理解为“耻于不问”更有益一些。

致力于做出最佳决策的人,很少坚信自己已经掌握了最好的答案。他们承认自己有缺陷和盲点,并总是试图了解更多,以克服缺陷和盲点。

最主要的还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吧,如果但凡能做到更好的途径,都愿意尝试,那么,对自己的缺陷和盲点就容易做到更加客观的看待。

你的沟通方式应该要让对方觉得,你只是在试图理解。你应该提问而不是做出陈述,以平心静气的方式进行讨论,并鼓励对方也这么做。记住,你不是在争论,而是在开放地探求事实。你要保持理性,并期待对方也保持理性。

一种检验你做得好不好的方式是,把和你有分歧的人的观点,向对方复述一遍。如果他说你得对,就说明你做得很好。

先需求理解,再寻求被理解

如何做到头脑极度开放,将头脑开放作为一种习惯。如果你始终把愤怒感、挫败感作为提醒自己的迹象,从而冷静,慢下来,以深思熟虑的方式看待眼前的问题,逐渐地,你的负面情绪出现的频率就会大大下降,你就会直接成为我上文描述的那种头脑开放的人。

锚点很重要,寻找一个简单的,可度量的标尺来检验行为的妥当与否,有助于快速形成反馈。

以下是一些线索,可以帮你辨别自己或其他人是否头脑封闭:

头脑封闭的人不喜欢看到自己的观点被挑战。他们通常会因无法说服对方而感到沮丧,而不是好奇对方为何看法不同。

头脑封闭的人更关心是否被理解,而不是理解其他人。当对方不赞同时,他们通常会认定自己没有被理解,而不是想想是不是自己没有理解对方的观点。

头脑封闭的人阻挠其他人发言。如果在对话中一方看起来不给对方留说话空间的话,他就可能是在阻挠对方说话。

不管我们嘴上怎么说,身体是诚实的,潜意识里的真实思想,必然会影响情绪,并进一步通过行动体现出来。关注自己的表现,避免口是心非。

要首先假设你自己或者是没有沟通好,或者是没听清,而不要先去责怪对方

提建议的人可能并未下结论说有错误——他们只是想确保,对方已经考虑了所有的风险。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论如何保持正确的心态,避免吵架上火 ;)

注意不要因集体决策而丧失个人责任。十分常见的是,集体做出了决定,却没有分派个人任务,因此不清楚接下来谁应当做什么。对个人职责的分派,要十分明确。

负最终责任的人应是对行为后果承担责任的人

会议冗长,组织效率底下,往往是因为没有人对最终结果负责。个人能力不足通常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创意择优,集体决策是集中智慧,突破个人能力边界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千万不能变成为一种逃避责任的方式。

纯属摘抄

主要是还剩下太多,发挥不动了,先简单记下来吧。。。

对几乎所有的会议都录音,让所有人都能了解会议内容

为员工创制棒球卡,列出他们的各种能力“ 指标”数值。这些数值是公开的,可以被传阅,安排任务时可以参考

建立记点器工具,记录每次会议大家发表的意见,可以用来为决策加权打分,后续评估每个人意见的靠谱程度等等

公开透明到如此地步,即使在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粗暴的西方国家,也近乎“狂热的异教徒”了,没有极度求真的精神,完全无法想象。

个人进化过程(即我在上一条描述的循环)通过5个不同的步骤发生。如果你能把那5件事都做好,你几乎肯定可以成功。这五步大概是:1.有明确的目标。2.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3.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4.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5.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

知易行难。我快成功了,一缺四

不要把不好的结果归咎于任何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你很难改变别人,但是你可以改变自己

独立的思考者:有创造力,概念性强,常识性强。

常识性强,也就是我们说的逻辑思维能力吧,

不要纠结于“埋怨”还是“赞美”,而要专注于“准确”还是“不准确”

极度求真,只为探寻真相:我说自己不帅,他们就打我,还说我虚伪?

所有重要的东西需要以足够快的速度不断改善,超越平凡,走向卓越。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只是努力是不够的,足够努力才可以。

最好的选择是好处多于坏处的选择,不是毫无坏处的选择。

完美主义者之殇

创意择优=极度求真+极度透明+可信度加权的决策

第三步实践起来难度有点高,需要一群人有共同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你要操心的是要尽可能做出最佳决策,因为不管你做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有些事你做得不对,或很多事都做得不对。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

要允许把分歧公开,愿意进行观点论战,无论输赢,只要最好的观点胜出即可。我相信,创意择优不仅可以产生比其他机制更好的结论,还能使合理但不受欢迎的决策赢得更多认同。

为合理但不受欢迎的决策赢得更多认同,苦逼的底层平台服务提供者常常面临的问题,内容过于真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