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摘抄
作者,彼得·德鲁克(1909——2005)。被誉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现代管理学之父。
满分10分,我会给这本书打9.5分。经典书籍,确实不错,受益匪浅!
我画的XMind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摘抄。
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可以学会的
01 谁是管理者?
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管理者"一词,将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由于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做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
即知识工作者,有别于体力工作者。对于“体力工作”而言,我们所重视的效率,即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做对的事情。关于体力工作,我们已有一套完整的衡量方法和制度。我们却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我们只能协助他们。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知识工作者并不产生本身具有效用的产品,因此知识工作者,必须做到一些体力工作者不需要做的事,他必须具有有效性。
在主管人员中,也有很多人不是管理者。换言之,许多人只不过是别人的上司而已或者只是“监工”而已。同样地,任何一位做决策的人,其工作也跟董事长和行政领导相同。即使他的管辖范围有限,甚至于他的职能或他的大名不见于组织系统里,办公室连专用电话也没有,但他确实也是一位管理者。
02 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
在卡尔松教授的研究中,即使是最讲效率的管理者也发现自己的时间绝大部分都被别人占用,而且所花的时间往往并不产生任何效益。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
3.使管理者缺乏有效性的第三项现实因素,是管理者本身处于一个"组织"之中。
只有当别人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算有效。
对管理者的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人物,往往并不是管理者直接控制的下属,而是其他部门的人,即所谓"旁系人士",或是管理者本人的上司。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与这些人主动接触,不能使这些人利用他的贡献,他本身就没有有效性可言。
4.管理者是身处一个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
每一位管理者,通常总以为组织内部的事才是他最密切相关的现实,他不能亲身体验外部事务的变迁,他看到的外部世界,是已经经过主观加工的、高度抽象的外部世界。
对于外部的情况,真正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趋势的转变才是决定一个机构及其努力的成败关键。因此,对这种转变,必须要有所觉察。
03 有效性的认识
我们必须学会这么一种建立组织的方式:若某人在某一重要领域具有一技之长,就要让他充分发挥这一特长。
通才也和天才一样,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应该努力的是,学会善用那些专精于某一领域的人。
04 卓有成效可以学会吗? ——Of course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实践中都要经历一段训练,这一训练使他们工作起来能卓有成效。换句话说,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既然是一种习惯,便是可以学会的。
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5个习惯: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时间管理
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他们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想做的事。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即,要事第一。
5.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二、掌握自己的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着手工作,他们往往会从时间安排上着手。
“记录时间、管理时间、统一安排时间”,这三个步骤,是管理者有效性的基础。
01 Why? 为什么要管理自己的时间?
时间是一项限制因素。要想与他人做有效的沟通,总得花上足够的时间。如果你真想影响别人,那至少需要一小时以上。与其他的知识工作者建立关系尤其费时。人事决策都是费时的决策。
一起工作的人数越多,工作者用于彼此协调关系的时间肯定越多,而真正用于工作的时间就越少了。
02 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如果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时间实际上是怎么耗用的。
要提高管理者的有效性,第一步就是记录其时间耗用的实际情形。即,
1. 记录时间。
事实上许多管理者都备有一本小册子,且必须在处理某一工作的"当时"立即加以记录,而不能事后凭记忆补记。管理者都经常保持这样的一份时间记录,每月定期拿出来检讨。
2. 要做有系统的时间管理。先要将非生产性的和浪费时间的活动找出来,尽可能将这类活动从时间表上排除出去。
首先要找出什么事根本不必做,这些事做了也完全是浪费时间,无助于成果。
第二个该问的问题是:"时间记录上的哪些活动可以由别人代为参加而又不影响效果?
第三,还有一项时间浪费的因素,是管理者自己可以控制并且可以消除的,这项因素是:管理者在浪费别人的时间。
一位管理者大刀阔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绝不会有太大的风险。人总有一种倾向,高估自己地位的重要性,认为许多事非躬亲不可。纵然是最有效的管理者,仍然免不了有许多不必要的和非生产性的工作。
大胆减少无谓的工作,绝对无损于有效性。
03. 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
时间浪费有时也是由于管理不善和机构有缺陷引起的。
1.找出由于缺乏制度或远见而产生时间浪费的因素。
2.人员过多,也常造成时间浪费。
3.另一个常见的浪费时间的原因,是组织不健全。其表现就是会议太多。”
我们之所以要开会,只是因为各有各的工作,要靠彼此合作才能完成某一特定任务。
一位管理者花费在会议上的时间如果过多,便是组织不健全的表现。虽然也有例外——有些特别的组织,设立的目的就在开会。但原则上,一位管理者的时间,绝不能让开会占用太多。会议太多,表示职位结构不当,也表示单位设置不当。会议太多,表示本应由一个职位或一个单位做的工作,分散到几个职位或几个单位去了。同时表示职责混乱,以及未能将信息传送给需要信息的人员。
4.最后一项浪费时间的因素,是信息功能不健全。
04. 统一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高级主管真能自由运用的时间,大概只有1/4。一位管理者的职位越高,其不能自行支配的时间也一定越多。即使是只想获得最低程度的有效性,管理者的绝大部分任务也需要相当多的整块时间。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必须集中他的自由时间。时间分割成许多段,等于没有时间。所以,时间管理的最后一步,应该是将可由管理者自行支配的零碎时间集中起来。
eg:有些高层人员,在一星期内,留有一天在家工作。“召开业务会议、约请高级职员讨论和接待重要客户之类的工作,都排在星期一和星期五。星期二、三、四的下午,则不排固定的工作。”
“以90分钟为一个单元。”
一种不好的情况:人们以为可以晚上加班,因此反倒没有抓紧白天的工作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第一步应先估计究竟有多少"自由时间",真正是他自己的时间,然后保留出相当分量的一段连续性的整块时间来。
一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懂得:对时间的控制与管理不能一劳永逸。
三、 我能贡献什么 ——注重贡献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所谓有效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及其影响;(2)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对同事和对下属;(3)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或报告等。
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一个注意对成果负责的人,即使他位卑职小,也应该算是"高层管理人员",因为他能对整个机构的经营绩效负责。
01. 管理者的承诺
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所属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
提出"我能做出什么贡献"的问题,是为了挖掘工作中尚未发挥的潜力。管理者如果不自问"我可以做出什么贡献",他在工作中就不会有远大的目标。
一般机构对成效的要求往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成果;树立新的价值观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一个组织必须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否则就难免解体、混乱和瘫痪。
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实物",他生产的是构想、信息和观念。
如果愿以贡献为目标,就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即他的知识能为别人所用。
02.正确的人际关系
在自己的工作上和人际关系上都比较重视贡献的管理者,往往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效的人际关系,有四项基本要求:互相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发展;培养他人。
强调贡献有助于横向的沟通,因此能够促成团队合作。
03.有效的会议
有效的管理者会在事前想清楚会议目的,想清楚要求什么报告,以及想清楚简报的用意。他一定坚持开会必须真正有所贡献。
他还要设法让会议紧紧围绕着主题。他绝不会使会议成为一次摆龙门阵的机会,任大家随便发言。
重视贡献,就是重视有效性。
四、发挥人的长处
用其同事之所长、用其上级之所长和用其本身之所长。
01.用人所长——对下属
用人所长,不要求样样精通,不要求是个“完人”。
林肯的用人政策,是求其人能发挥所长,而不求其人是个"完人"
不管是谁,如果他在任用一个人时只想避免短处,那他所领导的组织最终必然是平平庸庸的。所谓"样样皆通",实际上可能是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往往越多。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之所以用人,是用人来做事,而不是用人来投主管之所好。
重视一个人的长处,也就是要对他的工作绩效提出要求。过多考虑人的短处,会影响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人的长处可在组织中产生实效,而人的短处可以使其不产生作用。
能建立起第一流经营体制的管理者,通常不会与周围的同事及下属保持过分亲密的关系。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来挑选人才,而应当看他们能干些什么,看他们的工作表现,绝不能看他们是否顺从自己。因此,为了确保能够选用适当的人选,管理者应该与直接的同事或下属保持适当的距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在用人之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
对一个没有突出表现的人,尤其是一个没有突出表现的主管,应该无情地调职。因为主管无能,则不啻剥夺了下属发挥长处的机会。
某人不称职,只是不称'此'职,并不是说他也肯定不能胜任别的职务。
02.如何管理上司
如果上级主管的能力不够,下属通常是无法爬升上去的。上司如果没有升迁,下属只好永远屈居其下。如果有一天上司因成绩不佳调职了,继任者也往往都是来自别的部门,很少在本单位中选人提升。
凡是成功而升迁得快的主管,其下属也是最容易成功的。
要使上司能发挥其所长,不能靠唯命是从,应该从正确的事情着手,并以上司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其提出建议。
有效的管理者了解他的上司也是人(然而年轻的下属却不容易有此了解)。上司既然是人,所以肯定有其长处,也肯定有其短处。
若能在上司的长处上下工夫,协助他做好想做的工作,便能使上司有效,下属也才能有效。
03.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有效的管理者肯定关心自己所面临的局限性,但他们也应该了解自己能做的和该做的其实还有很多。尽管有人觉得委屈,不能做事,但有效的管理者却能勇往直前。
所谓"别人不让我干",恐怕是惰性和没有勇气的借口吧。就算是客观条件真有限制(事实上任何人做任何事均免不了有限制),也一定仍然可以做出许多有意义的重要工作来。
重要的是,有效的管理者会顺应自己的个性特点,不会勉强自己。
多问"此人能做些什么",而不必问"此人不能做些什么。
有效的管理者也知道,任何一个团体,其行事标准都取决于领导人的表现。所以,有效的管理者会把自己的表率作用建立在充分发挥所长上。
提高领导人的水平容易,但提高全体人员的水平很难。所以,他一定要找出有条件做出突出贡献,并能起带头作用的人才,赋予他们领导人的地位。
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
五、要事优先
卓有成效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善于集中精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first things first),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do one thing at a time)。
管理者越是想做重大的贡献,越是需要有更长的"整块时间”。每次只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而结果是,他们所用的时间总比别人少得多。
一事无成甚至很吃力的原因:
1.他们低估了完成一件任务所需的时间
2.一般的管理者(往往也是不大有效的管理者)总喜欢赶工——而赶工的结果,总不免使进度更加落后。有效的管理者不愿赛跑,他们按部就班,稳定前进。
3.一般的管理者喜欢同时着手几件要事,结果对每一件事,他们都无法获得足够的最低整块时间。只要任何一件。
01.摆脱昨天——检讨计划
如果不是非办不可,他们就会放弃这项工作,或者会将它搁置起来。至少他们不会再将资源投入到不再产生价值的过去。
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不停地花费时间、精力和才智,来弥补及跳出昨天的行动和决策。”
先后次序考虑——哪些事重要的事
以下是几条可帮助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每条都与勇气密切相关:
•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
•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
•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六、决策
只有管理者才需要做决策。管理者之所以为管理者,正是由于他拥有特殊的地位和知识,所以人们期望他能做出对整个组织、绩效和成果具有特殊影响的决策。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什么时候应依据原则做决策,什么时候应依据实际的情况需要做决策。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最费时的不是决策的本身,而是决策的推行。
决策的5个要素:
1.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而最可靠的反馈,却在于亲自视察。
倘若是经常性的老毛病,就应该建立原理原则来根治;而偶然发生的例外,则应该按情况做个别处置。
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碰到问题,总是先假定该问题为"经常性质”
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第一步总是先从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去寻求解决方法.
有效的管理者明白,一项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肯定是无效和不适当的决策。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有时比一项符合"错误的边界条件"的决策更加误事”.
关于决策是否容易被他人接受的问题,如果老是要考虑如何才能被他人接受,又怕他人会反对,那就完全是浪费时间,不会有任何结果.
有效的决策
“所谓选择,通常不是"是"与"非"间的选择,最多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
有效的决策,常自多种不同而且互相冲突的见解中产生;常自多种旗鼓相当、优劣互见的方案中产生。
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而是先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凡在某一领域具有经验者,都应该有他的见解。
有效的管理者鼓励大家提出见解。但在鼓励的同时,他也会叫大家深思其见解,认清其见解经过实证后的结果。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求先有若干种不同的衡量方案,再自其中选取最适当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