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楼梦》版本问题的思考(一)
阅读《红楼梦》,以及思考相关问题,是我时不时都会在闲暇时做的事,这可算是我终身的兴趣了吧,甚至在梦里都会梦到自己穿越到了作者那个时代,向他询问后续的故事,也曾梦到我在故纸堆中翻找古本。
前段时间曾经把自己在看不同版本时的相关思考做了些笔记,现在我把思路和文句再次厘清和完善,分几次发到这里,聊当日更,也分享给和我一样喜爱着《红楼梦》的朋友。
重点: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不具备权威性,也未参考任何其他人的分析。
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的文字差异最多达到两万字以上,这个字数无论对哪本书来说,都是巨大的差异了,何况在红楼梦中这些差异不是简单的描写具体和简略之分,而常是直接影响到人物形象和作品的思想倾向,所以对版本的鉴别还可以说没有必要吗?但是,鉴别又是十分困难的,且脂本系统里频频出现的脂砚斋批语我们简直无法视而不见。
但我个人认为,先不必在意批语,直接对比各个版本的正文文本内容,来分析哪个在情节逻辑上更合理以及文字上更精彩,可以大致不错地从不同的文字中判断出哪种才最接近原稿。
固然,每个版本中都会有一眼看上去就很低级的字词错误乃至数句句子的缺失,这个可以从具体情况去分析是抄写者的失误还是抄写者的刻意修改,失误很容易分清,分为同音不同字,或形似的字,或同样两个词语中间的句子漏看导致的缺失,或也许因为底本原字模糊导致的谬写。
其实对于错抄,个人认为不能作为否认某个版本的证据,因为抄写者的文化水平低下或粗心的态度不能推论出写底本的人也是这样的人,判断真伪还是应该看总体的文章质量如何,但对于词语和句子的刻意修改、甚至改后拙劣了许多,又甚至有大段文字的缺失,就只能说明是抄写者本人所为。
因为如果底本有一眼能看出的低级错误,抄书者完全可以更改过来,不需要以讹传讹,那抄书人为什么非要改,甚至不顾自己水平有限还改得很拙劣呢,那只能是出于某种目的。
有这种迹象的版本,我个人认为是无法相信的,因为既然有改动的意向,你无法判断他改动了多大的幅度,那这种版本里面出现的唯它独有的文字就很危险了。
甲戌本之前应该有一个早期稿本,并且此早期稿本已经是脂砚斋誊写并加了评论的,因此甲戌本才能是“重评”。我认为,早期稿本中没有“至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以及“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两句,这是脂砚斋在此次誊写时才加上去的,且这个本子几乎不外借,后来过手的人很少,否则无法解释为何有这两句话的抄本目前只发现这一本。
但虽然甲戌本可能被脂砚斋本人当自留本珍藏着几乎没外借了,甲戌本拿来做誊的那个早期稿本却大量被外借并传抄开来,据我猜测,它第一次被外传并抄写时就弄丢了第一回的一僧一道谈论红尘的那一页(两面),即:从“坐于石下高谈快论。。。” 到 “。。。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中间的文字。
这个抄丢了一页的过录本应该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除甲戌本外所有手抄本的“祖宗”,它们带着同样的“基因”——丢了一页。
为什么我说是丢了那页而不是之前还没写那一页、或甚至是后人加入的呢?因为这段独有文字和前八十回的气韵是一脉相承的,其水平之高、语气之同,完全没有第二人的痕迹,字数也恰好是一页(两面),并且少了这页之后前后文衔接不好,抄写者只好改动几个字让这石头自己变成了美玉,显得很奇怪,而加上这一页后情节不但格外完整顺畅,且书的整体都升华了,因此这只能是原文而非后期增补的文字。
不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所有除甲戌本之外的手抄本全部少了那一页,甚至120回的程甲本或程乙本版本还为此在后文自己做了情节设计,将顽石彻底设定为可以自主变大变小、自由来去、还能化为神仙的神瑛侍者本人,但其实甲戌本中神瑛和顽石是完全不同的独立个体,也就是说神瑛下凡后是贾宝玉,他出生时含着的玉才是那块石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