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要相信自己扮演的角色
当一个人出现你面前时,是不是很想要了解关于这个人的情况,他的身份、职业、可信性等等?如果我们面对的是熟人,那自然很容易了解这些,我们面对陌生人,也会通过穿着、言谈举止试图来了解我们面前的这个人。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份报告就是从喜剧技巧和舞台控制的角度讨论参与者呈现在他人面前的活动。
要读懂《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份报告,要先了解一些概念:
个体的表达分为他给予的表达和他流露的表达。当然,个体也会用这两种手段传达有误的信息。
为了使两人或者多人交流沟通看起来和谐,参与者会在互动过程中默契的达成“临时妥协”。
报告的两个原则:具有某些社会特征的个体都有一种道德权利,据此要求他们以适当的方式评价和对待自己。第二,任何一位明确或不明确地表明具有某些社会特性的个体,实际上都应言行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理解时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场景都是表演,不能局限在舞台上的表演。
可加读书我们先来从第一部分表演来讨论。
一、要相信自己的角色
个体在扮演一个角色时,他会期待他的表演会给观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他想要观众相信他扮演的角色。
我们先来看看表演者预期自己的表演对观众造成的现实印象。
两个极端情况:“玩世不恭者”、“虔信者”、
“玩世不恭者”是指个体完全不在乎观众的看法,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利益。不排除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哄骗观众,尤其在服务业。
“虔信者”是指完全信任观众,相信自己的表演能感染观众。
两个极端间转换形成的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从“玩世不恭者”转变到“虔信者”,作者认为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个体在一开始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缺乏信心。
现实中,我们也很容易找到类似这样的情况,一位导演开始拍片子,没有资金,他们为了存活被迫会拍大众的通俗片,到了后来,他所呈现的表演就不那么玩世不恭,他积累了大量资金,就开始转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拍片子,并且会积累相似价值观的观众,这部分观众是值得他相信。
第二种情况是从“虔信者”朝着“玩世不恭者”方向发展,这种情况更多存在在新手进入看似神圣令人敬畏的职业。
他行为发生转变,但并不是因为他在这其中意识到他在欺骗观众,而是从普遍的社会准则来看,他为了获得某种利益的要求是正当的,他可以用这种玩世不恭作为一种避免他内心与观众发生接触的手段。
还有一种情形,是“玩世不恭”与真诚的混合:个体依靠某种自我幻觉的作用,一面虔诚的相信自己的表演,对自己的力量深信不疑,一面大摇大摆进行欺骗。但在很多场合,个体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一种虔诚的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