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我遇见的作家故事和好书推荐

写作心理学(二)

2020-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周卫英

①你的故事写得真实,对话很详细。但是我感觉故事太平淡,情节不够跌宕起伏。

要学习设置悬念,不能写成流水账,要有详有略,不要写太多对话。

故事在于人的创造,会创造就会有好故事,不会创造就没有好故事。

创造有规律可循,大家可以研究。

故事讲究起伏,一波三折。一定要高于生活,如果只是照搬生活现实,那肯定不吸引人。

现实中并没有故事,故事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也只能存在于欣赏者的头脑中。我们认为故事真实,那是一种错觉。

不存在真正真实的故事。真实中没有故事。

写作都需要创造,写不好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不懂提炼和加工。

大家可以读余秋雨老师的文章,他是创作故事的高人。

他既有深厚创作理论,也有丰富实践。

艺术是高于现实的,如果照搬现实,肯定没有美感。

如果真实就是美,现实就是美,那么艺术和艺术家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梦,感觉真实是因为艺术家很高明,让欣赏者产生了错觉。

真实的秘诀是细节逼真。吸引人的秘诀是情节必须超过人们的想象。

对话要少,短,重点在情节。而你正好相反,情节平淡,却把精力用在对话上。这样会使读者很疲劳厌倦。

制造冲突,解决冲突。再制造冲突,再解决。重复三次,就是“一波三折”。写故事和写书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书法的笔画没有一个完全笔直的,都是一波三折。从字的结构到整体章法都是打破平衡然后找到平衡,才有“艺术”。

②事情都不复杂,道理都很浅显。是我们的头脑把事情想复杂了,把道理想深奥了。只要心一简单,任何大道理都是白开水,处理任何复杂的事情都易如反掌。

找到自己的心,就找到问题的核心,打开很简单。

头脑里知识塞得越多,越见不到“道”。把头脑清理干净,道就清清楚楚。

知识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且我们的很多“无明”正是来源于知识。

所有的知识都是以不知为背景,我们只能得到关于世界的一半的知识。

知识就是无明的根源。知道自己无知就是知道的开始。

读书越多就会发现所有人说的都有道理,道理几乎都被前人说遍了,我们很难再说出新鲜的东西。

知道每一种道理都是一种偏见,虽然有理,也只是在一定程度有道理,只有相对的道理,肯定还有缺漏。

你理解了一个道理,就能创造一万个道理。如果不能创造更多,说明你并没有真正理解。

消化就是创新,创新就是消化。不能创新说明没有消化。

有智慧的人读书读出了营养,丰富了自己,思维更加圆融。

没有智慧的人读书读出了偏见,越读越固执,狭隘。

③理论都是人创造的,有人就有理论。会创造,到处都是道理。不会创造,说明已经死在“知识”上。

糊涂人会把活道理说死,灵人会把死道理说活。有没有道理,道理好不好,不在道理,而在于人。

道理越模糊,适应面越广,越能面面俱到,任何人看着都会感觉有理而且新鲜。

道理太具体,太清晰,太肯定,实际就是死道理,没有生命力。

真理就是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看起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好像都是废话,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这就是绝对真理的特征。

④词汇贫乏就是语言贫乏,就会啰嗦。精炼的前提就是要储备足够丰富的语言,而语言的宝库就在经典中。

语言就是思想,语言枯燥,思想就会肤浅。

语言就是写作的材料。材料匮乏,谁能写出精彩美文。

思想的基础就是词汇。你在某一领域有深刻研究,就会积累这个领域的所有专业词汇。

文学语言有文学的词汇,也有生活各个行业的词汇。汇集起来,才能使写作游刃有余,真正自由自在。

许多人的文章像流水账,根本原因还是词汇贫乏。没有大量词语,语感则无从谈起。

你是外行还是内行,行家一看你的语言就立刻明白。

认识发生改变,语言就会改变。语言改变,就是内心改变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