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伪文青与装13之间的路上边走边唱
爱好使然,自己最开心的事,其实就是能和一群喜欢音乐、喜欢听歌、喜欢唱片收藏的人交流聊天,喜欢无障碍、无门槛去与人沟通。然而,这种沟通往往很难得。
首先,自己有自己的音乐取向,并不刻意去评判有关音乐的高低贵贱,不管是诅咒还是左小祖咒,传奇还是凤凰传奇,長渕剛还是杨臣刚,长笛还是马頔。收藏了很多年的磁带、CD、唱片,到现在最大的收获只有一点:跟随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界的声音所蛊惑。
儿时也听歌,并且因为哥哥的一个同学有船员亲戚,经常能带回来些台湾的龙虎榜合集(那时台湾的金曲龙虎榜也还没像90年代后那样正规,并有总榜,那时入榜只是代表很流行),自幼就结实过同龄人很少有人听过的台湾流行音乐。但那时实在太小,并不能建立起明确的音乐好恶。对那时听的歌倒也很怀念,一直想有机会专门写个东西,帮自己记住那个时代和那些音乐。
年轻时资讯并不发达,文化也很闭塞,那时候听音乐就像是盲人摸象,或是以孔窥豹,世界那么大我却看不到。所以一旦有个指引就像是看到了灯塔,一往无前地驶过去。高晓松说八十年代是个大师辈出的年代,海面上全是灯塔!不过那是他所经历的80年代,并不是我的,我的80年代眼前蒙着一块红布,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去你妈逼。
后来有了《音像世界》,是当年的一颗稻草,在那个没有互联网,资讯匮乏的年代,我的每个月都是在等待着新一期《音像世界》到来的期盼中度过的,每一期地每一个字甚至是刊尾的纠错信息我都一字不落地读过多遍。多年后有一次在星巴克一边等人一边装B,看着刚买来的书——《不许联想》,正巧看到三表老师写到关于他与《音像世界》的那段经历,我竟然没能忍住泪水,在众目睽睽之下!那份感动是旁人无法理解的。
那时,音乐大多不是听到的,是在杂志中一字一句的读到的。
再后来蒙在眼前的那块红布渐渐斑驳得就像轻纱,用力看就可以看到外面。那也就是很多人提到过的有关“打口带”的那段时光,终于我们可以把文字上的音乐变成耳边的歌声了!甚至可以听到太多没在杂志上看过叫不上名字听不懂歌词的音乐了。那个年代,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流行音乐刚刚萌芽。中国人的幸事其实是在中国流行音乐萌芽的阶段,也正好与中国摇滚的崛起阶段同步,太多的声音带给过我们太多的惊喜。
哦!那个时候三表老师出了大部头的《欧美流行音乐指南》,“指南”啊!这个如今不常见的、也不太敢用的标题,在那时名副其实也弥足珍贵,不知指了多少迷途青年的南啊!
再后来,眼前的那块红布彻底的揭去了,我们可以听到任何我们想听到的音乐了,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让过去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即便是某某总局下了个名单,规定了多少首歌曲不能传播,只要想去找,我们也还是能听到的。我收藏唱片,有一些很难买到的国外唱片,过去只能列入愿望清单,现在也能够海淘了。可如今我们听什么?
20年前,我还做着司机工作,新买到《摇滚中国乐势力》的Live,兴冲冲的带到车上去听,两个同辈工友挤到我车上说是我爱买磁带,他们特来听听我在听什么?当听到何勇说:三弦演奏何玉生,我的父亲。他俩崩溃了,自己动手按出了我的磁带扔在一边,然后从口袋里拿出他们带来的磁带插到卡座,一气呵成。叶启田《爱拼才会赢》,我也只好笑笑,和他们一起听着唱着,其实这歌我也会。那一次我深切的体会到,音乐是万能的,但不是万用的,你感动得痛哭涕零的时候,别人也许会觉得是耸耳煎熬。幸好,那时候我们还没听到左小祖咒,不然这俩哥哥肯定会疯的!
1994年清明节Kurt cobain饮弹自尽,之前Nirvana的《MTV Unplugged in New York(纽约不插电)》成为了乐队的绝唱。在那时一盘品相较好的《纽约不插电》美版打口带要卖到1、2百元,如果大家对照当年二线城市的收入水平,就会知道这个价格的逼格。我还好,在库邦(那时我们都是这样称呼Kurt cobain的)死之前,以20元的价格入手了这张打口带。这盘磁带在我的随身听里住过很久。库邦死后,我把《纽约不插电》推荐给身边的小弟,他听了1整天,然后去买了盗版CD,并且从此爱上了摇滚乐。我其实也有盗版CD,但那时还是更喜欢听那盘打口带。当时这个小弟在家里是用BOSE的悠闲在听的,我猜想,那部音响放出来的感觉一定很好。而同时我是推荐给他两张专辑的,另一张是我当时用75元买到的雨果碟,刘星的《一意孤行》。然而,他在对我表示爱上Nirvana的同时也对刘星的中阮天碟做出了中肯的评价——神马玩意!那一次我深切的体会到,结实音乐是靠缘分的,有缘相识会相伴终生,无缘的就别再耳边出现!
曾经家门口涌现过很多有驻唱歌手的酒吧和迪吧,身边有几个大哥常爱泡吧,他们的主题是喝酒和小姐,有时他们会拉着我去,因为有我在他们在那些歌手面前不会显得太尴尬,而我也愿意和那些歌手、乐手聊聊天,他们的职业无论收入如何,都令我敬佩。以至于我看到在一位大哥给了小费之后,女歌手在结束演唱时要到我们这桌来敬酒,那位大哥很自然的在女歌手的裙子下面摸了她的大腿,歌手表情坦然,依然和我们谈笑风生。那一刻我看到她的男友正抱着吉他在台上唱歌,目光望向我们,但我知道在面光灯的照射下,他根本看不到他的姑娘。我和这个男歌手还算熟,虽然叫不上名字。第一次看他上台时现场人并不少,但并不吵,我还比较傻。他抱着吉他弹了个前奏,在将进歌声的时候,我冲动莫名,就用两手在口前护成喇叭,大声的先唱出来:这个冬天雪还不下……竟然把他唱愣住了,因为他也没想到那种花天酒地的现场竟然还有人在听歌。他没唱出第一句,而是朝着我的方向笑了一下,接着唱下去:站在路上眼睛不眨……他结束演唱时,竟然跑到我的桌前敬了酒,我两每人喝干了一瓶科罗娜,他跟我说了很多关于弹琴唱歌的事,在现场的音乐声中我并没听得太清楚。只是深切的体会到,音乐是可以拉近陌生人的距离的!
最近10年,国内乐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捧红了选秀节目,认识了无数新面孔,遗忘了老面孔,成就了许多口水歌,做死了唱片工业。我呢,随着收入有所提高,买疯了碟。但是依旧体会着中意却不能拥有的拮据,一方面是人的欲望是永远填不平的,“无欲则刚”其实只是葡萄架下的狐狸用以自嘲的话;另一方面,毕竟我们没有王思聪那样的朋友,也没有一般的土豪朋友。人分两种,有很多不同的分法,这年头把自己归类到挣钱不易的那种人里,注定要熟悉好Loser该会的台词,随时等待着脱口而出。若要片刻欢愉,我则更爱唱片收藏这件事。
听什么、藏什么?依旧是个命题,也许是个伪命题,毕竟财力物力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唱片收藏是无限的。
于是越发觉得现在的资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有些文字,读到了能解干渴、欲罢不能,但更多的文字一打开就透着一股铜臭味道。这也是我喜欢简书的原因之一,这里的文字功利的不多,大多真实,这年头真实太可贵了!我是歌手里出现过很多我曾经热衷过的大腕,看着他们为了取悦视听而卖力气,有时会心生凄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一定水准上的音乐可比性也并不多,毕竟成名的人不用去参加“中国好高音”。无论怎么说听唱歌也都是一种好享受,不过,真实受不了那些作态的大众评审,还有点评的老师,无论唱成什么样,他们都还有无数的赞美脱口而出。特别是江河老师,他能在乐理上把每一首歌都提升3重逼格;还有一个女人,每一首歌曲之后,都像是看见了高山流水、清泉石上,满眼的幸福说着一堆有的没的舔脚心的废话。这一对老师真是珠联逼合了!忽然想起崔永元的话,赚钱有很多种方式,为什么不找一种体面的呢?
同理,如今的各大媒体、所谓乐评人也是不计其数,都想教化人的思想,左右人的钱包。可能自古至今有关评价这件事,客观并不存在。
李宗盛给马世芳的新书提了个跋,读了才知道大哥其实是从来不看乐评的。音乐这件事跟随内心就好,品味这件事听的多了不能断定会提升,但自然也会与众不同。
往后的音乐,我们期待大红大紫、叫好又叫座的所谓巨星,但我们也知道曾经的天王巨星时代早已不复存在,巨星只是一个综艺节目中会出现的恭维词而已,就像是芒果台无论请哪个组合或者乐队作为嘉宾都统一口径的叫做“天团”一样!如今再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可以网罗住万千青年,一枝独秀终须尽,姹紫嫣红扑面来。
往后的音乐,也不会再有什么小众音乐、严肃音乐……因为对于多元化的包容将向全社会蔓延,你觉得二手玫瑰是摇滚、是二人转、甚至是个笑话,我却觉得是严肃音乐。谁也别太纠结在音乐的归属上如何画线,每个人只要在心里划条喜欢与不喜欢的线就好!
如果遇到了真的感动了你的音乐就记下来,别忘记,感动都是难得的!
如果有上一代你心底的巨星,请继续膜拜,只要他们坚持搞音乐,即使新作不尽人意也要去支持,我们希望他们成为所有音乐人坚持一生音乐的榜样。如果膜拜的巨星俞老弥坚,那也是幸事,就像大哥,十年磨琴,只一首《山丘》便重塑巅峰。
如果你所喜欢的并不为人知的歌手一下子红了,也请接受,别去拧巴着喷其背叛初衷。南山南的董小姐在人民广场吃着炸鸡不也挺好,当你听到有人在你旁边哼着南山南、北海北,你与他聊他却并不知道马頔,这也是好事,不是吗?
就敲到这,不然无止境的说下去也难终结,通篇想说的只有一个观点,爱音乐这件事跟随内心就好,也没得什么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倘若遇到三两能够聊到一起的好友,定是幸事!
最后,为自己这份呆傻的取向起一个名字,作为这篇信马由缰的文字的标题:在伪文青与装13之间的路上边走边唱!
* 听过James Blunt的《1973》吗?那是我出生的年代,所以在这个年轻人的简书里,我叙述的内容未免老气,见谅。
* 因为不加考据,或者记忆混乱,有些时序可能有误。
* 因为等待,有些心焦,于是打开简书敲字,打发时间。由此见“简书”其实也是个伴啊!因为没有目的的瞎敲,遂找不到主题也找不到立场,最后能总结个观点还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