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简、蒸理、手纳洋葱阅读法笔记

阅读方法|阅读知识库:从生活整理收纳控变身信息整理师

2019-11-24  本文已影响0人  Miuka喵卡

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想必大概率是一个每天阅文无数,勤奋好学,信息接受量不小的上进青年。

但,面对花了这么多时间刷完的碎片知识,你是不是酱紫的:

对于公众号、微信等信息,看过就翻篇,好立马收到收藏夹里吃灰、感兴趣的立刻马马马,从此再也不回头。本想着需要的时候爷再回来找你,等真的需要的时候……

每天收藏5条信息,5个文案,一个月下来,就会堆积如山,之前是收藏了没有整理,发现乱七八糟,算了,还是不收藏了,收藏了也是丢那里,想找的时候也找不到(这么多,怎么找啊?!)

信息收藏了,嗯,我真棒,做一个优良知识的收藏家也不错啊。
……

这该如何是好呢?

思路:构建你的信息知识库

当我们学会了碎片阅读和快速阅读的思维及工具,阅读的速度一定都会有质的飞跃。我们就可以从阅读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一个分享者,而这种输入到输出的转变需要的是大量的知识储备及整理能力,这样才能让你要用知识指导行动的时候,快速得到并整合。

就像收纳整理师,不仅需要学会通过规划的方式选择该留哪些让你“怦然心动”的物品,也需要有足够多的收纳品和足够大的收纳空间,井井有条、分门别类地放置所需的物品。这样才能在你需要这些物品的时候,快速高效的找到它们。

喵的书房整理

为什么要做信息整理?

问你们一个问题:你想找到3年前保存的一个资料你能找到吗?你想知道去年的今天都发生了什么吗?

我想说:我可以迅速找到

只要我在印象笔记里搜某一个关键词,时间点,就可以立刻检索到我几年前输入的信息了

写了五年日记,15年在本子上写的日记要想回顾只能翻箱倒柜的去翻出本子来看了,但是16年之后开始用印象笔记就方便多了,每一天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反思,都记录的清清楚楚。

在专业知识的积累上,也定期通过“收纳整理”,让它们一一对应到属于它们的“收纳空间”。

我甚至把自己的简书都以体系化的方式整理了一下(你喵就是想让你们清清爽爽,明明白白)

吃的体系

当然,还可以用这样的思路进行各种体系化的整理运动哦

说到底,我们进行信息和知识的分类,最终还是要将它们变成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宝藏,学以致用,通过调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和输出。

概念分析

今天的学习者最好的办法不是将知识统统装进自己的大脑,而是将网络看做是一个知识银行,将大脑的网络与互联网对接起来,以便随时随地调用互联网的信息和知识为自己所用。@王竹立《碎片与重构2》

第二大脑:比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各种云盘、多端同步的储存软件

方法:创建「知识库」变身超级信息整理师的三步骤


为啥要创建知识库呢?

知识库可以存储、分类、整理知识、总结、提取、调用经验

大脑负责专注思考,第二大脑负责专注记忆存储

怎么选择往知识库里存储的内容呢?


大象感兴趣的保存,应用向上看、左右看、向内看、向外看

骑象人决策分类,学习成果、行动经验、信息

收集箱,工具印象笔记、全能扫描王、讯飞语记


怎么整理丢进去的各种内容呢?

整理的三步骤

1、碎片兴化信息

2、命名,让碎片一目了然,提炼关键点

3、分类,让知识成树,分类放置

4、贴标签,让知识成网,属性标签

怎么才能更好吸收不侧漏呢?


1、挂钩式,关联,由B、C、D想到A

挂钩子

学习的本质,不在于你记住了哪些知识,而是哪些知识触发了呃逆的思考。@迈克尔 桑德尔

2、解决问题式,知识案例,实践应用

3、碎片式输出,零存整取(前一篇阅读方法有讲到)



关于如何更好的选择、整理、吸收,我有一些高级玩法给你们

【思维工具】整理之道:分类管理的原则

1. 现状是:很多,很乱

2. 全部摆出来,找到它们的属性

3. 找出对你最重要的关键属性

4. 设置容器

5. 设置属性标签

【思维工具】整理之道:思考棱镜法

方法


举个


【思维工具】吸收之道:经验萃取


【思维工具】吸收之道:知识迁移链接


【思维工具】知识管理的步骤

【思维工具】经验积累型学习的步骤

遇到问题-尝试试错-积累经验-熟能生巧-形成适应

【思维工具】OODA深度思考型学习的步骤

观察(OBS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行动(ACT)

遇到问题-分析本质-匹配规律-跨界迁移-迭代改进


【应用工具】产品推荐

软件工具

印象笔记、讯飞语记、晒书房、石墨文档、扫描王等

硬件工具


【思维工具】吸收之道: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化为己用

寻找思路的差距:对方是怎么想到的,为什么我此前想不到? 把发现的新思路迁移应用:我提炼的思维方式,还可以用到哪里?@成甲《好好学习》

【思维工具】整理之道:存量知识如何分类

基本问题-思维模型-案例经验

基本问题-思维方式-具体思维模型

【思维工具】吸收之道:内化的五个阶段

1. 不知不觉(想不起来)

2. 事后诸葛亮(做完之后,才想起来)3. 中途掉头(做到一半提醒自己)

4. 刻意为之(刻意调用)

5. 回到不知不觉(不知不觉就调用)


推荐书单

写在最后:如何克服我们的“贪婪”,成为真正的行动派

by:小小sha

最近复盘了一遍老喻的《人生算法30讲》,在B计划中的第18个人生难题叫做“贪婪”,我们在面对生活和人生的时候总是有很多想要的东西:想看更多的书,想获得更多的知识,想要见更多有趣的人,想经历更多丰富的人生,想拥有更多的物质……

他给出了一个“半径算法”,告诉我们要想克服这个难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扩大认知半径,明确能力半径,缩小行动半径。

我在前面的阅读方法中一直在复盘如何通过碎片阅读的方法去读书,如果通过快速阅读的方法读更多的书,这些行动都是在扩大自己的认知半径,让我们尽可能多的在未知世界中拓宽我们认知的视野,发现更多我们可能感兴趣或者不知道的事。

明确能力半径就是一种更加理性而内省的回归: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书,学习了那么多的知识,上了那么多的课程,听了那么多的道理?到底我们想要获得什么呢?我们纠结想要通过这些输入获得什么呢?提升什么呢?动机和促使我们选择有这个行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在个人领域的第二个习惯叫:以始为终。这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是要让自己看到目标实现的样子,要谈论目标最终的样子。

所以我们要先有目标,明确自己最终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自己当前的能力半径,以及在某一个阶段期望能够拓展的能力半径。

最后一步叫做「缩小行动半径」,什么意思呢?

这不是说让你少做一点行动,而是选择一片可以集中精力去发力的范围专心致志的耕耘。

找到这一片可以集中精力发力的范围之前,先去整理吧,通过整理更好的认识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