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女生首页城市故事

城南记事

2017-11-10  本文已影响665人  四毛大叔

我居住的这座美丽的城市,以十字街为中心,十字街以北为城北,十字街以南为城南。我的人生恰好过了一花甲,前三十年在城北,后三十年在城南。于是,就有了城南记事。

十字街头的微笑堂商厦

古人云,三十而立,用在我身上也很贴切。我成家立业,几乎都在三十左右。有趣的是,我小时候在城北长大,成年后安家却在城南,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吧。

五美路上的市直机关大院

89年,我从企业考进了市直机关一个单位,两年后单位分给我一套福利房,我在城南安家了。这套房子面积虽然不大,只有51个平方,其中客厅只有6个平方,只放得下一张沙发,一个茶几。但对于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我进机关工作后分配的福利房

因为在之前,我没有一套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房子。结婚时,住的是二哥借给我的房子,后来又搬到父亲单位分配的福利房,跟父亲一块住。分到福利房,是我成家后第二次搬家。

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大家子蜗居在两间小屋里,六兄弟睡的是架子床,房间窄得容不下一张书桌,我做作业都是到同学家去做。进厂后,住的是集体宿舍,房间有七、八个人,上夜班白天要睡觉,晚上又有人要会朋友,想看书学习也只能到外面去。那时,我多想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啊。

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直到此时,我才感到一颗飘浮着的心终于安定下来,才觉得有了归属感,才真真切切地感到自己属于这座城市了。这样的感觉,使我理解了现在的年轻人,成家时都希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我住的地方,位于五美路上,是市直机关宿舍的一处小院,只有三栋五层楼的楼房。小院与位于榕湖边上的警备区宿舍小院紧挨着,离我上班的市直机关大院,离榕湖,只有几步路。据说,小院原先住着一些机关中层以上的干部,后来提拔了搬到新的地方去了,否则也轮不到像我这样的普通干部。

机关大院也不大,院子里多是一、二层的老式房子,地板铺的还是木板,一踩上去还“吱吱”作响,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机关及下属办事机构就在这里办公。我们单位在院里的一幢四层楼里,与好几个单位挤在一起办公。由于办公室不够分配,有几个临时机构只好在楼顶搭建的阁楼里办公,夏天太热,冬天又太冷。

当时,机关大院大门开在榕湖南路,面向榕湖,湖的那一面是榕湖北路。这两条路都是通车的,后来,在城市改造中,变成了步行道,成为两江四湖景区的一部分。为了出行方便,机关大院的大门重新改开在五美路上。时过境迁,桂林建立了临桂新区,2014年市直机关搬往新区,五美路这个机关大院成为了历史。

两江四湖景区,是1998年地市合并后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修建的。将市区原有的榕湖、杉湖、桂湖和新开挖的木龙湖,通过船闸与漓江、桃花江相连相通,坐在游船上可以游览市区风光,这条水系成为一条热门的旅游路线,改变了桂林“三山两洞一条江”的游览历史。

“两江四湖”水系的贯通,也恢复了古代桂林湖塘相通,与护城河相连的面貌。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被贬广西宜州,途经桂林,就系舟在靠近古南门的榕湖北岸。

把家搬到这里后,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的儿子可以就近上机关幼儿园和榕湖小学,我也可以就近上班。

此后,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晚上,我总喜欢沿着榕湖、杉湖岸边散步,一路走到漓江边的滨江大道上,迎着吹来的风,感受这座城市的气息和变化。

在“两江四湖”景区,就不能不说到榕湖饭店。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榕湖西畔的榕湖饭店,始建于1953年,是一座庭园式布局的饭店,也是桂林唯一的国宾馆。院内绿草如茵,小桥如水,桂花飘香,隔湖与桂林城内著名的古南门、千年榕树相望。院内还有桂系代表人物白崇禧的公馆,简称“白公馆”。

榕湖饭店在几十年的流金岁月里,一直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众多的世界知名人士下榻的地方,在桂林拥有其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见证着桂林的发展变化。

位于榕湖西畔的榕湖饭店

榕湖饭店也是桂林市召开“党代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的场所,我也曾作为地市合并后的第三次“党代会”的代表在这里参加过会议。改革开放后,桂林建起了好几座五星级的宾馆。由于榕湖饭店的知名度实在太高,许多海内外宾客宁愿选择作为四星级的榕湖饭店住宿。

走到榕湖的东南侧,有一座老式建筑人民礼堂,早期曾是桂林市召开重要会议的场所,如今在城市改造中早已不复存在,被列入房产开发,这里的住宅一平方米要上万元。

小时候,我曾到人民礼堂看过电影。那时候,每到八一建军节,市里都要在这里举行茶话会,招待老红军、老八路,会后必定放一场电影。

我父亲单位有一位老红军,姓欧阳,他很喜欢孩子,孩子们都叫他欧阳伯伯。欧阳伯伯被请来开会时,我和几个小伙伴早早在这里候着,欧阳伯伯刚出来,我们就一哄而上,拥着他去看电影。守门的部队战士不让进,欧阳伯伯大手一挥,战士就不敢拦了。看电影时,欧阳伯伯还把茶话会上拿的糖果分给我们,这时候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快乐的时光了。

从桥洞下穿过阳桥,来到杉湖湖畔。湖畔的北侧,有老桂林都知道的漓江饭店。漓江饭店被拆掉后,又建起了五星级的大瀑布饭店,每到周末,饭店朝向中心广场的那一面,瀑布从房顶上飞流直下,成为景观,吸引游人驻足观看。

在杉湖中,原先建有许多像蘑菇一样的亭子,我们习惯叫磨菇亭,年轻时常来这里游玩留影。后来,在城市改造中,蘑菇亭被拆掉了,建起了铜质结构和木质结构的“金银塔”或叫“日月塔”,作为桂林的地标式建筑。可我还是怀念那一个个的小蘑菇亭,因为那有童话的味道和年轻时的记忆。

杉湖中的“金银”双塔

在阳桥桥头的西北侧,有两个地点很值得留念,一个是“七三大楼”,一个是在“七三大楼”的一楼门面的友谊商店。

1968年7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针对广西柳州、桂林、南宁等地发生打砸抢事件颁发布告,因为发布时间为七月三日,故称“七三布告”。当时正值“文革”期间,“七三布告”对制止内乱,停止武斗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纪念“七三布告”的颁布,桂林市把阳桥头西北侧的一栋大楼命名为“七三大楼”。后来,在城市改造中,为拓宽道路,这栋大楼被拆掉了,在原址上新建了《桂林日报》大楼。不仅是“七三大楼”,桂林许多承载着历史的老建筑都被拆掉了,旧貌换了新颜。

早在七十年代,桂林就成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陆续有许多外国客人到桂林观光旅游。由于受外汇管制,外币不能直接兑换成人民币,国家便发行了与人民币等值的兑换券,方便外国人使用。桂林友谊商店,成为外国人定点购买物品的商店。

一些带外国人游览的陪同、导游和旅游企业人员,成为率先拥有和使用兑换券幸运者,不仅可以购买到市面上少见的紧俏商品,而且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当时,我大哥在漓江有两艘旅游船,有外国人船游漓江,他也拥有一些兑换券,我还向工友们炫耀过。

十字街与阳桥之间的东侧,原先有一体育场,在体育场周边有条小街。改革开放后,不知何时忽然间“火”起来了,成为远近闻名的“小香港”商业街。在这里什么东西都有卖,有电子手表,有磁带,还有姑娘们喜欢的连衣裙,有青年人喜欢的牛仔裤等,买卖兴隆,热闹非凡。

后来,在城市改造中,新建了中心广场,这里成了城市的客厅。原有的“小香港”商户,有的搬入广场下面的地下商场,有的搬入中心广场对面的八桂大厦,照样红火了好多年。

桂林中心广场

从十字街至火车南站这一带,是桂林最繁华的商业区,几乎集中了这座城市所有的大型商店和卖场。如微笑堂、百货大楼等商厦,是桂林人最喜欢逛的地方。记得位于文明路和中山中路交叉路口的百货大楼,原先没有电梯,改建后加设了扶手电梯,这是当时大家都未见过的新鲜玩艺。重新开业时,百货大楼是人山人海,扶手电梯上都站满了人,弄得电梯差点趴窝,保安为维持秩序累得筋疲力尽。

年纪大了,就是有些怀旧。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特意去了一趟位于城市西南部,原先的工作单位轻工机械厂。我们厂与当时的电表厂、电机厂、齿轮厂一起组成了黑山工业区,成为当时桂林工业的骄傲。最火红的是电表厂,改革开放后改名为威达集团,所生产的理光牌复印机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全国都出名。我们厂也不赖,为广西各地的糖厂、纸厂生产大型的榨糖和造纸设备,都是在当时叫得响的产品。

原轻机厂陈旧的大板房宿舍楼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一大批国营企业由于机制不活,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经受了巨大的阵痛。除了电机厂成为航天电器厂继续红火外,我们厂还有电表厂、齿轮厂都衰落了,先后被改制和倒闭,工厂所在地被征用来开发房产。我的工友有的下岗被迫买断工龄,拿了几万元走人,有的留下来到远离城市的苏桥工业区新厂工作。真是世事难料,让人感叹不已,若我还在工厂工作,恐怕早已下岗了。

只有那幢我进厂时才建起的大板房宿舍楼,还孤单地竖立在工厂生活区,诉说着过去工厂曾经辉煌过的历史。

光阴似箭,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但不管是小时候在城北的往事,还是成年后在城南的日子,却总是历历在目,难以忘却。这些记忆已经连成一片,使我的成长与这座城市的变化紧紧相连,并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最后的岁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