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国学文化经典读书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十七章 有德下

2022-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红林主人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十七章 有德下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民蕃息而畜积盛之谓有德。民众生息兴旺,积蓄丰富,这叫做有德。蕃息的前提是君主依法治国,内不私刑于民,外不私占民财。有德,必是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文明程度应该也不低,整个国家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时期可以与之相称,如:文景之治,汉文帝实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贞观之治,唐太宗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还是以农为第一,节俭朴素,大力发展文化。康乾盛世,是大清王朝最辉煌繁荣的时期。不同的盛世却有相同的特质,就是国家律法是治国之本。纵观世界历史,凡是盛世必是律法善用的时代,原因很简单,物质与文明的发达,是生产力发达的结果,而秩序与规则是发展生产力的保障和基础,正是国家律法让社会处在秩序与规则之中。

君主最大的德,不是给百姓吃的,而是让百姓自给自足。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君主建立生活平台,建全规则,提供资源,让百姓在平台上创业实现自给自足,如果君主内不私刑于民,外不私占民财,可想这样的社会是多么的和谐,物质是何其的丰富,民众自然和睦生活。

当然,“民蕃息而畜积盛”侧重点是物质文明,人是有自主意识的情感物种,单有物质文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精神文明。韩非子看到了精神文明在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他认为“凡所谓祟者,魂魄去而精神乱,精神乱则无德。”意思是凡是所谓鬼怪作祟,就是丧魂落魄而精神错乱,精神错乱便属于无德。在韩非子看来,没有积极向上的思想作为民众的精神食粮,民众就会相信鬼神,很容易被鬼神的代理人所迷惑与欺骗,最后上当受骗,丧魂落魄,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生命产生怀疑,无望于国家社会,精神产生错乱,这是无德的表现。无德,不仅是民众无德,更是君主失德,国家缺失意志,社会缺乏主体思想。没有思想,才是最可怕的。

韩非子反说完后再正说“鬼不祟人则魂魄不去,魂魄不去而精神不乱,精神不乱之谓有德。”意思是鬼不作怪则魂魄不丧,魂魄不丧则精神不乱,精神不乱便属于有德。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要达到的效果,民众思想积极向上,国家发展有目标,社会进步有标尺。而这需要君主首先要有思路与意志并形成思想,继而成为国家的思想与意志,用其统一民众的思想,解决与调整社会矛盾,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明,管理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要有统一的思想才能凝聚人心,社会才会稳定。当然,君主的思想与意志最好的体现方式就是法律化,所以依法治国,不单对百姓好,对君主更好。

【凡所谓祟者,魂魄去而精神乱,精神乱则无德。鬼不祟人则魂魄不去,魂魄不去而精神不乱,精神不乱之谓有德。】

物质文明的基础是法治,精神文明的基础更需要法治。“道”给万物以形,并赋以生命。生命悟道成性,使其成长,天地一派和谐之象。人,本身就是物质机体与意识思想的结合体,所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样都不能少,不能有轻有重,最好是平衡发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