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闲思3

2022-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燕在梁间呢喃86

刚刚跟几个同事一起在学校教研有关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回来安静的坐在书桌前想写点儿字。

此刻心中不是特别舒畅,因为21年的下半年没有任何的收获,专业书没读,学生成绩也不好。

真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读了几本闲书。

跟教学相关的,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课》、《说中晚唐诗》《说初盛唐诗》,正在读的她的个人传记性作品《掬水月在手》,读了孙绍震先生的《月迷津渡》。寥寥几本,可怜的很。

与教学无关的闲书倒是读不少,美国第一夫人马歇尔奥巴马的个人自传性著作《成为》,余斌的《张爱玲传》、随园散人的《李叔同传》、蒋勋的《孤独六讲》、汪曾祺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台湾作家杨照的《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和《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英国作家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比目鱼的《刻小说的人》,正在看的梁衡先生的《我的阅读与写作》,还有一本正在看的小说,作家庆山的《夏摩山谷》。

特别喜欢读人物自传,有强烈的八卦心理,对那些过往的名人,充满好奇心,想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状况,成长环境,婚姻家庭关系,到底是哪些因素造就了那样一个在某一方面有卓越表现和贡献的人。

也喜欢读作家对文学名著的解读,不满足于只是被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牵着往下走,即便乐此不疲。但读完之后,会想:这本书是凭借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想一探究竟,想获得更高层次的解读。

买了那么多专业书,但总是束之高阁,不愿拿起。没兴趣读,没欲望读。

可见,兴趣在一个人的成长学习中是多么重要!

也可能读专业书要动脑思考,不想动脑。以至于现在都有种畏惧心理,面对名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理论,觉得枯燥无味,有拒之门外的强烈心理因素。而读业余书很放松,感觉就是娱乐。

看到周国平的个人读书三不主义:一、不务正业,博览群书。二、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三、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我好像对应不务正业、不求甚解。

难道就这样不务正业下去吗?

不,我还年轻,还有长长久久的职业生涯,语文教学将伴随我的一生。初中阶段共6本书,每册大概都在24篇左右,年复一年的课堂,我难道要永远重复这样的课堂模式:参看课后习题,课时练,把教参上的答案抄下来,自己先理解,再满堂灌的灌给学生吗?不要,我不要。我想要做更多的思考,想要有完整的课堂教学流程,有学生的活动,但是不读专业书,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做教学设计?只有真输入,才可能有真输出。

写到这里,找来了6本书,不妨梳理一下这六本书。

七八年级已经教过去了,再回头想已经想不起来都有哪些文章了。打开课文,看着敲下来,让自己熟悉熟悉,也让心中有一个明晰的底本。

统编教材部编版

七上:

第一单元

写景抒情的散文:文学大家的名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荷叶母亲》,《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从不同角度抒写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

写学习生活,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第四单元:《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

《走一步再走一步》: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

《诫子书》: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

感受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让我们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

第五单元:《猫》《动物笑谈》《狼》

人与动物共存的问题,表达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

第六单元: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

《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西游记》

我想:为什么不把第六单元的神话,童话,寓言放在第一单元,不是更能吸引刚进入初中的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吗?

也或许孩子们小学阶段读太多神话童话寓言了,如果开篇还是这些内容,未免有乏味之感。

今天就敲到这里吧,累了,休息!

发现写到这里,心中的不快已消失,文字真的有宣泄情感的功效。

我之所以会心中不悦,是觉得自己没成长。那么,有一点可以肯定,我还是希望自己在专业上有所进步,有所成长的。

我坚定的相信:文字无形中有指引作用。

新的一年我会拿起专业书认真读,真正的读进去,真正的走进去。我渴望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写于2022年1月9日,周日晚8点,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