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曾热闹,一直都是萧条——文化圈
大城市有一点是让我这种小镇青年难以割舍的——文化生活丰富。受制于小城市的贫瘠,许多有志青年都选择来大城市一闯江湖,这里也因此汇集了各路的非主流人口,无论多么小众,都能在这里找到队友。但尽管如此,这一小拨人仍然是相对孤独的。
周末逛书店,常去大悦城的单向空间,没别的原因,只因离我最近。这里常常会有一些读书沙龙,兼带新书发布活动,我也因此偶遇过许多著名、非著名作家。今天偶遇的两位是我平日里就多有关注的——刘汀和阿丁,分别为各自的新书而来。在我看来,这两位都是笔墨涵养相当不错的作家,在鱼龙混杂的作家圈,算是难得的真材实料型。然而让人有些尴尬的是,他们的读者与图书销量一样少的可怜,两位作家,总共汇集了不到三十个观众,其中还有不少是前来助阵的好友。剩下的估计都是像我一样,来逛书店碰上了,恰巧有空就坐下来听一听。
现场一度有些冷场,这让身处其中的我有些好奇,图书市场总是这样萧条吗?也不吧。想起之前在芳草地遇到的一场畅销书签售,作家本人走的是明星路线,自带话题和流量,每场签售都吸粉无数,而书的内容本身却没什么看头。无非是老掉牙的鸡汤,催促大家放弃繁华,去追求诗和远方。我到现在都记得,在我高中写出这类作文的时候,曾被语文老师骂过“一脑子滑头”。我语文老师这样的人,是很难写出十万加的。我不是嘲讽写出十万加的人,这里面有很多深谙大众痛点的广告人才,只是少了点有格局、有坚守的文化人。
联想到这一年来一直炒的非常热的“内容创业”,很多人靠写文章、输出内容、讲课红了。我们看到,文章的阅读量很高,但是热点分布的很尴尬。买课程的人很多,真正从中学到点什么的很少。内容创业的很多,读者想找个好东西依然不容易。在一股脑的涌入致使内容市场过剩吼,又有人开始说“内容创业”的寒冬来了。
要我说。其实这个圈子一直都不热闹。热闹的,是披着成功学外套的方法论,是迷惑大众的广告学。真正的文化圈,一直是萧条的,称得上优秀作家的都不过寥寥信众。不过还好,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在于对自己和所处的环境有明确的认知。还指着文学发家致富、扬名立万吗?成了是撞大运,自己还忍不住要回头检视一是不是把内容写俗了。败了,才是太阳东升西落般的正常。
回顾今天下午的两场读者交流会,还是隐约有些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