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语言的害处(二)
对自我认知的害处
一个故事:
小明有过数不清次数的公众讲话的经历,几十人到几百人的场合都经历过。
小明回忆这方面印象最深(痛苦最多)的是大学时期,上升到了几百人的场合,而且是某些场所他都是作为代表参加的。
小明觉得每次都非常紧张,只是台下的人只能看到他的从容自信罢了。他认为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所拥有的只有热血和勇气,和当时在他看来不靠谱(就算不久远的事后看来,他也觉得确实是非常不充分)的准备。
幸运的是小明属于状态型选手,每次临场发挥都还不错,还得到很多的赞赏,但是内心的紧张、焦虑和胆怯只有自己知道 ,他也承认回想起来还是有诸多遗憾。
每次事后,小明都会对自己提出一些要求,也会吸取一些别人给出的指导,但是自己的事情主要还是自己在安排,每个人都有和自己沟通、自我对话的过程,小明也经常对自己提出一些改善要求。
小明的印象里似乎也朝着自己提出过的要求付出过努力,可是他又觉得不值一提。
每次从历史成绩开看,这些对自己提出的所谓的要求,对小明后续的成绩或表现并没有改善。
以后再有类似的活动通知的时候,小明经常感到很害怕、很紧张。
再后来,他渐渐的不愿意参与这类活动。
即使是答应了参与,他的内心也是忐忑不安,备感焦虑。本来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很强,慢慢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每次事后,小明都是这样对自己说的:
“下一次一定要准备得充分一点”
“下次要再认真一点对待这个比赛”
"以后不能这么被动了"
问题出在哪里?
当自己经历了一次挑战后,肯定会通过这件事情自己有新的认识,也会对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和自己对话的方式是不够正确(这里是以更有效地让自己变得更好为标准)的。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都是口号式的,抽象的,不具体的,没办法直接进行操作的。
思路
"下一次演讲至少提前一周开始写稿子,并且要背诵下来,找人演示两三遍为止"
"下一次辩论赛一定要三周前开始准备,而且要专门找队友来针对我的演示进行提问,至少要做好对方会提出15个问题的准备"
如果用以上这种具体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对话,我认为:
小明会有更高的可能性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做出正面、积极的回应。
而不是想到这些期待和要求而陷入焦虑和痛苦。
这种正确的对话方式形成习惯之后,慢慢他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也会越来越准确、具体,并且也
能不断地提升他的自信。
这一点还可以扩展到自我对话、自我认知的方方面面,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期待,给自己列
出的计划等等。越具体越好,越抽象越有害。
反面例子:
"这一次一定是因为我准备不够充分"
"下次我想要表现的更好"
“我希望以后过的更幸福”
大家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我们一起探讨。
对自身以外的人的害处
采用抽象的语言与人沟通是无益的,甚至有害(或是对人的伤害),会妨碍与人的正常交流和沟通。
下面举出一些例子:
"我希望的的女朋友更加善解人理"
"你能不能更聪明一点?"
"这件事情你难道不能再做好一点吗?"
"这个设计图能不能做的更好看一点?",或者“我觉得这个图设计的不够好看”(这个例子够实际了吧 XD )
(作为上司)"我希望大家和我在一起的时候不要有压力,有什么话都可以直接对我说,"
“你昨天提交的成果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改”
作为表达的这一方,其实在话语中暗含了自己的对别人要求和期待,但是并没有给出可操作性的、建设性的明示。
听到的人就可能会有你难以控制的反应:
自己受到了指责,很难受,有的会开始自责,自己讨厌自己觉得自己很愚蠢,完全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直接怼你 “你能不能更聪明一点?”,“你再说一句试试?”
......
现在来看,这些抽象的、不具体的表达对正常的沟通和交流毫无益处,甚至是对人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