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气与习俗国学与传统文化

春分|春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2018-03-21  本文已影响13人  听云说

戊戌年·春分


2018年3月21日 农历二月初五

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远远望去的千佛山,已经有了郁郁葱葱的气势。一周前的温暖,原来是个假象,春来打探了一眼,便匆匆赶回,只得慢慢吐露芬芳,才觉舒畅宜人。几天的清冷,愈发显得花红柳绿。春的意味仿佛就在不知不觉间,开始蔓延着整座城市。

每年阳历3月21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零度,为春分。春分是指一天时间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这一时节,阳光明媚,春意融融,万物竞生。

l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l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名第四,是我国古代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

先秦时期,我国已有了四季之分。《尚书·尧典》记有“日永”“日短”“日中”“宵中”四个节气名称,分别代表“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藏了一整个初春的句子。在日夜等长的时空里,终于让我们嗅到了它浓烈的气息。草长莺飞,杨柳青青、天街小雨,这些活泼泼的小事物,也开始跳出春风的帷幔,奔走于广袤的大地。

特殊的节气,也带来着不同以往的物候现象,春分照着规律,分为三候。在不同的时空隧道里,轮番登场。

一候玄鸟至。玄鸟,燕也,高诱曰:“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

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春分,意味着真正的春天的到来,昼夜长短的变化,似乎让人拥有了更多的时间与这个世界周旋着,无论烦恼或是顺心,最后都会找到出口。比如趁春光明媚的日子,去捕捉大地上的味道,气息通畅,便是怡然自得!

春 祭

作为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春分”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有一系列的祭祀庆典。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踏 青

春分时节,人们开始踏青,在清明前后尤甚。

宋代欧阳修在《阮郎归》中写道: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惠风和畅,蝶飞燕舞,荡罢秋千梦周公,好不惬意。

放 纸 鸢

放风筝是踏青的保留节目。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鹞”和“鸢”都是鹰类猛禽,古时的风筝大多用绢或纸做成鹰的形状,因此风筝又称为“纸鹞”、“纸鸢”。后来,风筝的形状各异,春天放的多半为燕子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吟咏春天放风筝的诗中,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脍炙人口: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吃 春 菜

“春分”有吃春菜的风俗。是岭南的风俗,在中山,“春菜”指的是一种野苋菜,又被称为“春碧蒿”、“马齿苋”。

“春分”那天,人们到田野中采摘春菜,回家“滚汤”,名曰“春汤”。有谚云:“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这个习俗反映了人们新年最朴实的愿望。

曾有茶谚说:“惊蛰过,茶脱壳;春分茶冒尖,清明茶开园。”春分前后,茶芽吐新,如果没有大的倒春寒现象,就是采制春分茶的最佳时机。

历史上,明代诗人高应冕曾于春分时节来到西湖山区的龙井,试品新茶,写下了《龙井试茶》:

“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

与茶竞相争“鲜”的,还有杏花春雨江南的美景。

春分的夜里,成千上万的花随着细雨次第绽放。而数最动人,还是那一朵白杏花。苏东坡形容它: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杏花在浅红的面容上略略的施了一层白色胭脂,飘逸清冷,曼妙勾人。此时宜摘上一两枝,搁置在家中,江南梦圆。


春光乍泄,暖阳初照。那方晴天,那方又小雨绵绵,尽收于眼底的事物开始斑斓多彩起来,一个接踵而来的春天正在吐露着芳华,滋润着每处微小变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