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己不悦人

有时过早地“老去”并非坏事。相比较容颜易老,人的心也应该倾向于老去。
年老的人,身体机能下滑,需要注意保养。不能像年轻一样胡吃海塞,要十分注意血糖、血脂和血压等指标。
我时常自我调侃,总是以“老人”自居,不管是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
很少有大快朵颐的时刻,因为已经非常了解自己的脾胃,那样做的后果只会带来不适。医学上有“腹脑”这一说。中医上也讲过,思虑过多易伤脾胃。
常年保持写作的习惯,在单位也承担部分和文字编辑有关的工作,不得不“思虑过多”。
曾经,我非常想治愈自己脾胃虚弱的毛病,希望能够像其他人一样身强力壮,胃口极好。
后来明白了,这无法治愈,除非自己变成无所事事,停止写字的人。只要还走在这条路上,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注意和保护。
一旦开始参观或者被参观,就会有表演的成分。有的人很擅长表演,游刃有余。有的人会体验到扭曲,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或是一瞬间。
由此也逐渐明白了人的抑郁或许也和此相关,内在保持真实性的渴望和外界需要表演来迎合的现实发生冲突。久而久之,郁结无法发散消除。
我还好,知道自己能力所在,也知晓对方所需,尚还能分清其中的界限。给你想要的,然后腾出时间和空间做自己想做的。
有人形容写文章像占卜。我理解的意思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涉及写作的原因,情绪无处宣泄和感情无从表达,付诸文字。老舍曾说自己写作的原因,不是因为有才华,而是有感情。
另一个方面是在写的过程中,一些结论、原因、症结、思考会逐渐在指尖下变得清晰,仿佛一把碎线头理出一个头绪来。
基于水平和认知的原因,不能够形成真知灼见,但这并不妨碍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将自己安放。这是每个人自我救赎的权利。
接到对方的电话,并没有太过吃惊,只是因为不知道如何与更高级别的人打交道而纠结。
长期以来,几乎没有社交圈,谈不上人际关系如何如何。但却深知每个圈子都有其规则,真正要参与其中时,势必要遵守和听从。
任何简单微小的事情,都将不允许有出格或者不当的意思体现。一定是要与大局、集体和背景相匹配,相互映衬。
这是特定场合下的需要,并不需要掺杂过多个人意志在其中。既简单又困难。
我十分了解自己的性格,对于力所能及和不能及的事情有着清楚的认知。因而,我还是倾向于只看它好的一面,然后不放弃自我的主张,就可以了。
无论是做事还是写文章,一时间取悦于人是容易做到的,但是不能长久保持。
总是会有人有不同的心思,会就某件事产生不同的看法。唯一能做的,只有保持诚实,最起码能尽量对自己保持诚实。
没有任何捷径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通往其他地方的途径。
还有一个原因,一旦有了取悦于人或者要获得外界认同的目的为前提,那么不可避免会有口不对心的情况出现。
心似海底针,对于自己的心思尚不能完全了解,何况揣测他人的心思。没有“走心”的辞藻再华丽,也不够动人。所以,只需要让文字或者其他什么经由自己的心而发。
不必担心孤独,相似的人必然会相逢和彼此吸引。
我也清楚自己目前还做不到完全听从内心,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其实在这一方面,多年来一直是我的软肋。
十分的心思,几乎能留给自己一分就不错了,在意别人的感受,时常替别人考虑。这是性格的原因,也跟幼年时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教育氛围有关。
它不是坏事,只不过对于严重缺乏自我意识的人来说,容易将这份善意转化成为囚禁自己的牢笼,成为束缚自己的绳索。
如今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在逐渐调整改善。也会替别人考虑,但不会完全以他人为中心,更多注重内心偏好的选择。明确善良善意和唯唯诺诺的区别。
更何况,我时刻提醒自己,至少在写作这件事上保持纯净,因为它最初的目的是安放自己和自我表达,而不是吸引人的注意。
或许后者甚至于像目前的一些结果只是这个行为所带来的附加而已,未来之路还很长,值得走下去。
因为人心惶惶的世间,别无所依,唯有它,也只有它,能带来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