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吃喝 (一)
街上的味道
小时候是个馋嘴的孩子,用大人的话说是个馋嘴老鼠。不幸的是家却住在繁华的集市上,除了逢单有集,那条街上还有一家国营食堂,一家百货商店,一个大戏园子。
可能是家里的饮食过于寡淡,用鼻子捕捉街上各种诱人香味的能力很强。爱去的地方是商业站旁边的百货商店。一进那家商店,对门的地方是副食品柜台,飘出来的味道颇有层次,依次为酱油、醋的味道,腌咸菜的味道,糖果和点心的味道。
糖果只有一种水果硬糖,我们那儿把所有的糖果都称为梨膏糖。来西安后才知道除了水果糖还有牛奶糖、泡泡躺、酥糖、饴糖等,再回到老家,才发现我们那儿的梨膏糖包装多么粗糙,品质多么低劣,糖外面裹了一层沙子吃起来牙碜。
点心有麻饼、饼干、江米条几样。饼干没有散的,都是带纸盒包装的,也是后来再吃的时候,才知道那种饼干很容易受潮,吃起来像牛皮纸,基本都是变质的,有股子霉味儿,但闻起来很不得了。
过八月十五,商店里照例卖一阵儿月饼,馅里有青红丝和核桃仁。家里的大人会提前买几个,放到小孩儿找不到的地方。但我每次都能找到,因为家里除了一个木柜子,能藏东西的地方就是粮食囤,就是用窄席子一圈圈围起来存放粮食的地方——把月饼藏在小麦或玉米里面,有点心眼儿的孩子一定能找到。我们家几乎每年都要买两次月饼,大人发现月饼被偷吃了,总会说,又被老鼠偷吃了,看他们的样子,没有生气的意思,倒有点喜滋滋的。
每次进商店,都想长久地站在副食品柜台前,那个样子,害怕营业员心照不宣的坏笑伤自尊,只好慢吞吞地从商店的这头溜达到商店的那头儿,边走边若无其事地东张西望。从副食品柜台离开的时候,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像吸烟人一样把那种浓烈的香甜味儿吸进肺里。
说起味道,最吸引人的是国营食堂里飘出来的烧鸡的香味儿。那种味道在空气里丝缕不绝、忽浓又淡,闻得见又捞不着,简直让人绝望。
国营食堂里有个厨子叫大老梁,长得又高又胖,标准厨子的长相。大老梁过一段时间就要到街上人家里去捉鸡。我们对他的印象都不好:一是因为他胖,我们当时的观念,胖子都不是好人;二是我们认为他这种行为像鬼子扫荡。虽然不喜欢他,但他做的烧鸡我们都喜欢。吃不上闻闻味儿也好。
大老梁把鸡弄回来,在食堂的后院里杀鸡。他手里捏把小刀,从笼子里抓出一只来用手攥住,把鸡翅膀和鸡头别住,把鸡脖子上的毛拔掉,用小刀在鸡脖子上没毛的地方轻轻一划,鸡血滴在身下的洋瓷盆里,滴一阵儿,大老梁用力把鸡朝空中甩出去,那只鸡似乎才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事儿,拼命地扑扇着翅膀,仰着脖子在地上跳死亡之舞,在地上洒下斑斑血迹。
过上半天,食堂里就会飘出烧鸡的香味儿。一直有点纳闷儿,食堂里隔三差五做好多只烧鸡,街上的人都是闻闻味道而已, 那些鸡不知都让谁吃了。
我们镇子曾是公社、后来是乡政府所在地,前面那条街是本乡最繁华的地方。不但隔天有集,而且农历二月和十月有古会,古会一搞就是三天,头天叫起会,第二天是正会,最后一天叫刹会,意思是会过完了,要刹住的意思。
除过年外,最热闹的就是过会。外村的亲朋好友提前驾到,还要住下来。过会的时候要唱戏,只要不是老病得下不了床的,老人们都要出来活动活动。
过会的时候,小孩是有钱赚的,用几块砖或碎石头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圈块地,来赶会做买卖的人用这块地就得给孩子几毛钱。那时候人厚道,不以为这是敲竹杠,很乐意给,大人是不会干这种事儿的。
过会就是做买卖,后来人们把这种古会叫做物资交流大会,是那么回事儿,但似乎把里面那种说不清的好玩的东西给丢掉了,有点儿赤裸裸的寡淡。
小孩儿只对吃的感兴趣,各种做吃的摊子摆出来,各种烟熏火燎油炸的香味窜出来,这种香味里面,顶级的是庄馍的味道。庄馍——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写的,肯定不是这么念的,发的应该是“壮”的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豫北传统吃食。县志里虽有记载,历史源头已不可考。这种香味怎么形容呢?是那种油煎的面、菜、肉、鸡蛋混合起来的味道,实际上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就是香,香的恰到好处,差一点儿不行,过一点儿太腻。
说起小时候老家的味道,还有一种,就是油渣儿的味道。镇子南边的汽车道上,有一个机械厂,里面除了一些简单的机械加工和修理外,还制造白酒和肥皂。白酒是度数很高喝起来很辣的老白干,酿好后用回收的酒瓶子罐装,连个标签都没有,放进供销社里一块钱一瓶。
造肥皂需要动物脂肪,机械厂过些时候就把屠宰场收来的猪皮烂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放进一个特大的铁锅里炼油,这个时候一种特殊的动物脂肪香味就会飘扬在空气中。大人小孩闻味儿蜂拥而至,手里端着大盆小碗站在铁锅前等着工人往外捞油渣。
那种油渣不像自己在家里用肥膘炼大油的时候,讲究火候,酥脆好吃,往往是炼得过度,油渣都糊了,闻上去好,吃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但还是很好吃的。(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