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for Design@产品

“原本”型系统(三)

2018-03-13  本文已影响55人  我是仔仔侠
图片摘自网络

First Principle,第一性原理,本来是个计算物理里的概念,因为“钢铁侠”的诠释让大家都注意到了它。因为缺乏深度的思考,让世间轮子不断...

一个我认为合格的符合第一性原理的模型

说起CRM,很多人都会想起会员,积分,销售等功能,但知道Party模型的往往只有用过Sieble的人。经过众多实践,这个模型似乎是能解释所有客户关系的基础模型。

为什么呢?

第一层理解

回到CRM系统的本质:客户关系管理。

举个例子:客户A进入一个线下门店B进行消费。

可见,客户关系的变化才是CRM系统管理的本质,现在也常常被称之为端和端的连接关系。无论功能如何改变,将关系价值最大化才是企业最本质的需要。

第二层理解

Party Model应用在自然世界的关系管理领域,在数据管理层面,同样的模式也被广泛应用着:

几乎所有的数据建模、元数据模型都会参考这种模型,这是巧合吗?我看不是:

在不同的应用领域,经过深度思考的结果都是惊人相似的。

如何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去进化产品

说简单点,就是从第一性原理思考的结果模型出发去构建产品。

在CRM领域我觉得目前所有的产品变化的都是功能,Party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但是和刚被提出的时候相比进步仍然不大。这点倒是让我想到了锂电池在手机行业的应用和瓶颈。

Party模型目前的使用者和维护者还是系统底层或IT实施,业务人员理解它太费劲了。所以目前欠缺的是对这种模型的业务解释和有效转化。一边太抽象,一边太具体,没太有人去思考中间的转化过程。

如何解释“解释”

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一种实现,Java里叫Implementation。既然是实现,那就是中间过程和方法都是不定的。反过来,从具体到抽象,是一种解构,总会找出几种相似的路径。

因此,根据解构的几种路径来规范实现过程就是不同的解释方法。

解释阶段1.0

咨询行业是最早给帮企业解释业务的参与者,他们通过一些列的方法论和工具让客户理解、信服并执行。他们擅长做服务却没产品,为什么?

因为他们解构的程度远大于他们实现的能力,但这并不影响客户对于他们的信任,在业务理解上他们是高点。

解释阶段2.0的征兆

咨询行业靠人的经验和智慧来进行业务解释,与之相反的,就是机器来解释。

所谓机器解释,不是高举高打鼓吹AI,而是一步步为机器能解释制造条件。如同前面说的,需要明确规范和路径。

如何在产品层面实现解释

  1. 毫无疑问,需要明确基准模型,比如在CRM领域,我们以Party模型为基准进行了简化和完善
  2. 明确解释规范和路径
  3. 利用项目和POC不断验证和升级解释模型
  4. 找到志同道合者

这个过程势必艰难,因为0-1的创新实在是依赖底层的变革,而趋利的市场往往让参与者“知难而退”。和解放战争一样,多少人是因为信念坚持,多少人是因为跟随,多少人是因为没有别的选择...

设想一个令人兴奋的场景,出自你思考的结果

举个简单又不简单的例子:不久的未来客户A出席一个展会,在感兴趣的展台递交了一张名片。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应该做什么?

  1. 找到或生产合适的场景应用
  2. 植入解释型工具
  3. 让业务随着解释型工具的升级而变得简单高效
  4. 享受乐趣

未完待续

Enjoy your life, enjoy what you are doing!
发个小广告,如果你也想尝试改变下对软件服务的思考方式,可以私信我,注明身份,谢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