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9童年时光机———重回像风一样自由的日子云在青天水在瓶

岁月故事 | 夏天的蝉

2022-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米葫

文 | 木魚 2022.2

小时候,那还是80年代,一个北方的小农村。

关于小时候的事,已经记不清上次想起是什么时候了。

太久的遗忘,使得小时候的记忆,大部分都已经模糊,静下心来想了又想,最终也只有那么几件事开始变的清晰。

小时候,青山绿水瓦蓝的天;小时候,春华秋实夏天的蝉。

蝉,俗名知了。诗人对蝉情有独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当然我小时候是不知道这么美的诗句的。只知道蝉叫了,夏天就来了,夏天来了,我和小伙伴们就欢腾起来了。就像诗人对蝉念念不忘,小时候的我们也视蝉为最好的玩具。

蝉蜕壳前,身体被金黄色的外壳包裹着。我和小伙伴们都管它叫做“知了猴”。虽然不知道这名字的由来,但看看它蜷缩起来的前肢、躬驼着的背,是不是颇有几分猴子的神采呢。不管怎样,小时候是绝对不会去纠结这个名字的,你讲我说,就这么传承下来了。

知了猴一般要在天黑之后,才会从洞里钻出来,脱壳化蝉。我小时候,是绝对不会等不到天黑的。傍晚时分,就开始呼朋引伴、然后三五结群的开始了寻蝉之旅。

我们挖知了猴的地方是在村子周边的树林里。小时候,村子周围有很多的杨树林,周围其他的村子也是这样。夏天的时候,杨树枝繁叶茂,从村外回望,绿树红墙也有一番田园美景。

村子不大,从家里出发,一路小跑,杨树林没有多长时间就到了。刚到的时候,时间尚早,知了猴还隐藏在洞中,我们本来是发现不了它们的。但是傻傻的它们,却在洞的顶端开个小小的天窗,一般只有绿豆粒大小。就像海边退潮时,藏在沙滩下面的贝类,总会给自己留一个呼吸孔。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气孔,暴露了知了猴的踪迹。

杨树的树根周围,杂草丛中,都是他们藏身的地方。太密的草丛,一般我们是不去的,一方面是草地上的小孔不好找,另外一个原因是害怕草丛里面有蛇。

在找到小孔之后,我是直接上手,用小拇手指把洞口抠开。当然也有更小一点的伙伴,会带一个小铲子。知了猴的洞是直上直下的,直径有一角硬币大小。洞口打开之后,在离洞口下面1寸左右的地方,就能发现隐藏的知了猴。这时候就可以用一根细一点的树枝,伸到里面,来一招引蛇出洞,知了猴就乖乖的爬在树枝上被带出来了。

对于挖知了猴来说,小孩子好像都是这样的无师自通,不用教,挖着挖着,自然而然就知道什么样的洞口下面有知了猴了。我和我的小伙伴,每次都在这个杨树林来挖,也算轻车熟路了。地上有我们挖的洞,也有知了猴自己挖开的洞。洞口越密集的地方,发现知了猴的几率越大,找的人也越多。

小时候的我,是属于技术不怎么好的,所以每次也只能找到寥寥几只,然后天就开始黑了。在夜幕的掩护下,一大波的知了猴扒开了洞口,开始爬向高处。树的主干、草的枝头,甚至旁边的枯枝堆上,都是知了猴蜕壳的理想之所。

小时候还疑惑过,知了猴为什么非要爬高了再蜕壳,在地上不行么?而且爬的高度也差不多,一般也就1米半左右,真不知道它们在黑黑的晚上,是怎么判断高度的。

爬上来的知了猴最好抓了,找几个地上洞多的地方,守株待兔就好了。时间不久就会收货满满。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天黑了没多久,也就是该回家的时候了。小时候不敢在外边玩太晚了。家里大人不放心,过了时间没回去,他们就该过来抓人了,回家后避免不了一顿皮肉之苦。所以我们还是很听话的。在回家的路上,通常都会磨磨蹭蹭,两只小眼睛在道路两边的围墙上扫来扫去,期待着在哪个街边墙角又能遇见一些意外之喜呢。

回到家后,首先是要把捕到的知了猴放在窗户的纱窗上,这样他们就会沿着纱窗的网格向上爬,一直到纱窗的顶端,才会找个舒服的姿势,停下来为蜕壳积蓄力量。因为蝉的蜕壳要到很晚才会开始,所以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完整的蜕壳过程。有几次想坚持的,可小孩子的注意力终究有限,兴致勃勃的尝试了几次,看知了猴的外壳一直没有动静,无聊了,就回去睡觉了。

知了猴抓回来,除了看它蜕壳,其实还有一种用途,就是用来吃。可惜父母从来都不给我弄,所以我就没有那个口福了。据小伙伴们说,味道是相当的鲜美。

知了猴经过我们的捕捉之后,蜕壳的成功率会下降很多。早晨起床,纱窗上总会有一两只蜕壳蜕到一半,被卡在里面出不来的。像这种没有破壳而出的,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就没什么用了。当然也不能浪费,小时候,农村家里一般都会养几只老母鸡,平常吃蛋,过年吃肉,所以这些出来一半的蝉就进了老母鸡的肚子。唉,可怜的知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吃的命运。

知了猴蜕壳会被卡住,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野外的知了这种情况就没有见到过。现在想来可能是知了猴在被我们抓住后,会疯狂的挣扎,耗费很多的体力,所以导致出壳时气力不足。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家里空气相对于野外要干燥,知了猴的外壳就得不到露水的润湿软化了。

至于为什么我知道第二个原因,那还要从小时候说起。有一次还是从外边把知了猴带回来,由于白天的时候刚下过雨,所以知了猴的壳外边就沾了一层泥土,我就用水把他们身上的泥巴冲掉。而第二天,那一批的知了猴居然全部都蜕壳成功了。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我兴奋了一整天。

后来又试验了几次,只是不再是用水冲,而是用水在他们后背壳开缝的地方滴上一滴。后面印象中知了猴的蜕壳就没有失败过。当然为了能向小伙伴们炫耀,这个秘诀我是不会告诉他们的。后来长大了,不再去抓知了猴了,这个小窍门也就成了我永远的秘密了。

知了猴刚蜕完壳,翅膀开始是团成一团的,翅膀的水分慢慢的挥发,翅膀也就一点一点的舒展开了,也开始变得透明。人们常常用薄如蝉翼,来形容一个物体的轻薄,确实有几分道理的。这个时候的蝉是最好看的,浑身嫩白中带有一点点的淡绿色。

太阳出来后,蝉的身体就会逐渐的变黑变硬,然后就是迅速的离开蜕壳的地方,寻找安全的地方开始它们生命中最后的辉煌。原地空留一个金黄色的外壳。

小时候听说蝉的壳还可以治病,攒多了可以卖钱。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就疯狂的在杂草丛中、树枝上、墙角边寻找。最后,外壳收集了很多,夏天也慢慢的快过去了,但是从来没有见过来买的人,也颇为失望。

小时候的那片杨树林,地里的知了猴,我们挖了一年又一年,地上的洞也套了一圈又一圈,蝉蜕也留了一层又一层。但每年的夏天一到,杨树林中,又会出现蝉鸣,天气越热,蝉叫的越高,在树叶哗哗的伴奏下,蝉鸣不绝于耳。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蝉的鸣叫,对于诗人来说是夏天的伴奏,而对于小孩子就好像在说:“我在这里,快来捉我啊。”所以竹竿、网兜齐上阵,一般这种技术活,要有年纪稍大的孩子打头,后面跟着一群小不点。

首先大家先来个听声变位,确定好大致方向,蝉大多数都在有着茂密叶子的树上。然后悄悄的走到那棵树的下面,歪头、侧身,透过树叶的缝隙,七八双眼睛仔仔细细的寻找。那个时候,个顶个的眼尖,不过几分钟,就能发现蝉的身影。当然发现和逮住是两回事,屏气凝神,用细竹竿做的网兜小心翼翼的接近蝉,这时就怕世界突然安静下来,蝉如果突然不叫了,说明它已经发现情况不妙,很可能就要跑路了。虽然捕蝉这事我们干的小心翼翼,但成功的真的少之又少。小时候么,不在乎结果,只要自己玩痛快了就好。

对于捕到的蝉,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属它那两只大前腿,没有螳螂的镰刀那么大,但是却更显粗壮有力,拿在手里玩的时候,它的前腿不停的在手心里刨来刨去,一不小心就挤出来了。

而蝉最后的结果,要么偷偷溜了,要么进了老母鸡的肚子,但是其他大部分到底怎么处理的,现在实在记不起来了。就这样,渐渐的蝉声停了,夏天也就过去了......

后来长大了,离开了那个村子,也就再没去挖过知了猴,也没有拿着网兜捕过蝉,那片杨树林里也再无曾经的小少年......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