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堂财富课》读书笔记10
‘爱情’,‘浪漫’这些词只是到近代才更多跟‘婚姻’联系上,在西方社会如此,在中国以及其他传统社会,则更晚些。‘爱情’、‘浪漫’是到1920年左右才进人中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婚姻’跟这些现代词关系不大。温饱没解决的社会里,‘爱情’可能过于奢侈。以前,婚姻基本以利益为目的,是为了生存,被工具化的。
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还代表一种理想和向往,恰恰因为那种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比如,牛郎和织女每年只有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为什么呢?是要告诉人们,爱情只是神话故事里的事,真实生活没有那么浪漫。传统中国,婚姻主要是基本生存的需要,就是为了吃得饱些、穿得暖些。
在女孩几岁,甚至几个月的时候,就由男孩家接过去并把女孩带大,成年后就是婆家的媳妇。通常男孩家娶童养媳,不用付什么彩礼,最多几百、几千个铜钱,不过,娶的女孩年纪越大,需要付的彩礼就越高,这主要是为了补偿女孩娘家对她的养育费。正因为是这样,越是没钱的人家,就越倾向于娶童养媳,为了节省彩礼,同时能更早得到一双帮手。你能看到,这些婚姻安排往往以金钱交易做结算,没有什么爱情不爱情的,很现实。正由于婚姻的利益交换性那么强,原来在中国,人们普遍将婚姻之事叫作‘说亲家’,而不是‘谈恋爱’,就是由男女双方的父母跟媒人谈判,‘包办婚姻’,谈好后,年轻的男女当事人差不多只能接受,没有选择权。你知道,‘说亲家,是别人在像谈生意一样帮你谈,而‘谈恋爱’的主动方是青年男女自己,差别很大呀!
婚姻作为经济交易的手段,不只是在传统中国,过去全世界都如此。在个人层面,婚姻是‘养子防老’、经济互助目的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单位的起点,对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婚姻也是很重要的促进增长的工具。
做企业,有两方面涉及信任问题,一是公司股东请的管理人员、找的接班人是否信得过,也就是我们讲的代理人问题、接班问题;另一个就是在外面跟其他公司、个人做交易时是否信得过,你跟别的公司签约做生意,今天交了钱,对方明天是否卷款而逃?即使他们明天交货,所交的货是否质量可靠?有了亲戚关系,你多少能把他们锁定,使他们不会乱来;还有就是你需要融资借款时,他们能否信任你、把钱借给你?你的信任圈子有多大,将决定你的商业机会、发展机会有多大。联姻能扩大、强化你的信任圈。
如果法治可靠、契约能得到法院的保障,如果外部金融市场也很发达,到银行凭你的项目前景就能借到资金,那么,这种靠婚姻拓展起来的生意网的确必要性不大,就像在美国,已经没有几个父母会用子女婚姻去扩大商业网络。
办家等于办公司,成家等于成立商业公司,家庭跟商业的界限很模糊,或者根本就没有。我们以前谈过,中国企业现在喜欢行行做,通过投资也好、并购也好,都想扩大自己的企业王国;企业王国越大,利用集团内部调配资源、相互发展的空间就越大。通过企业间并购把集团做大,是规避外部不可靠法治、规避不发达市场机制的一种办法。规避法治不足、市场机制不到位的另一办法,就是利用婚姻亲缘扩大生意网络,在效果上与企业间并购类似,或者说也是并购。
这就是人们说的,亚洲社会很讲关系,没有关系就办不成事。那么,如何建立最牢靠的关系呢?‘血浓于水’,当然亲生子女的关系最近、最可靠。而除了血缘外,婚姻是其次最靠得住的建立长久关系、长久信任的方式。按照这一思路,正因为传统社会里,婚姻的基础是利益交换,不是爱情,那么,传统社会里,离婚率就很低。为了方方面面的利益格局,你不能以夫妻缺乏感情为由而离婚。离婚会打破太多的利益格局。
原来的中国社会,允许一夫多妻、三妻四妾,那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多生儿子的概率,满足‘养子防老’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让儿子除了为商业利益娶媳妇之外,还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所爱。当然,现在的中国,只允许一夫一妻,这是进步。在中国的香港和台湾,以及韩国、日本等地方,许多家族掌门人除了正式妻子外,都有红颜知己情妇,这些家族和社会都对此默认,或许因为他们知道妻子是出于商业利益而娶,所以,他们只好对家族成员的婚外情视而不见。
利益是婚姻的主要甚至唯一因素,是世界所有社会共同的属性。‘门当户对’、父母‘包办婚姻’,在欧洲历来就是这样。特别是,在近代之前,欧洲城邦国家王室之间经常联姻,用意就是为了外交政治,为增强国家实力、避免战争。最有名的例子包括,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的威廉三世国王,他本来是荷兰奥兰治王子,娶了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进行跨国联姻;‘光荣革命’之后,威廉三世成了英王,结束了一场大危机。另外,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也充满了这样的跨国政治联姻。
感情主导婚姻,首先发生于两百多年前的西欧,其原因当然很多,但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经过中世纪末期开始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到18世纪末,西方人对‘人为什么活着一人是什么’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反思,文学作品充满了对功利主义婚姻与人际关系的批判,突出不顾家庭束缚、追求个性化爱情的故事,其结果是让‘个人’开始站起,包括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人行为主体空间,这些反思当然涉及‘什么是婚姻’、婚姻的决策权问题。第二,经过16-18世纪近三百年的发展,商业革命已使西方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收人水平已经足够高,市场已很发达,特别是像保险、借贷等金融行业也足够发达了,这些让个人可以更多依赖市场解决生活安全问题,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必须依靠家族、宗族这条独木桥。当然,从1780年左右开始的工业革命,更是加快了市场发展、提高了个人收入,这些都对婚姻、家庭、个人空间产生很大的影响,淡化了婚姻的利益因素。是市场的发展、文化反思,让爱情逐渐颠覆了功利性婚姻。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没钱、没饭吃的时候,其他诸如自由、感情的东西就管不上了;而即使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了,没有家庭之外的方方面面市场,那也还是不行。
中国越来越高的离婚率,证明婚姻已经不再是利益交换的代名词。按照美国UCLA大学阎云祥教授的研究,即使是东北农村,农民也不再把婚姻之事叫作“说亲家”“说对象”,而是叫作“找对象”“谈恋爱”,婚事的选择权已经从父母转移到年轻的当事人身上。这些文化变迁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但确确实实在中国社会发生。
很多人说,经济学家动不动就谈市场的重要性,好像世界就该这么冷冰冰的,什么都以货币计算、交易,什么都“亲兄弟明算账”,没有“人情”。可是,实际上,就如我跟陈笛交谈的那样,如果没有市场的深化发展,整个社会反而没有浪漫,没有爱情,没有“人情”,到处只有利益。在市场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连婚姻、家庭都要跟商业目的、利益交换捆绑在一起,让你搞不清对方想娶你是因为你对他的商业、事业有利,还是因为他爱你这个人!结果是,社会中表面有“人情”,实际没有属于情感的空间。
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的市场化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许多人际利益交换从婚姻、从家庭家族中剥离出来,意味着家庭与商业的边界越来越清晰,淡化了婚姻与家庭的经济交易功能,强化了婚姻与家庭的感情功能,把那些冷冰冰的利益交易留给市场去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拥有足够发达市场的社会,反而才可以普遍充满浪漫、充满情感,因为如果没有市场,连婚姻、家庭都必须定义在利益交换上。
如果没有任何最低社会保障福利,那些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但不幸运、还是失败的人怎么办呢?那不是很糟糕吗?实际上,通过征税建立最低社会保障,可以鼓励更多人去大胆创业、冒险,因为即使冒险创业失败的人,也不用担心没法过上基本的体面生活。你想想, 一个社会再富有,如果有太多人连基本体面的生活都没有,那些富有的人能生活得安稳吗?难道不会出现社会秩序、人身安全方面的问题?
个人可以花的‘收入’不能只包括过去和今天的收入,也该包括你未来的收入,也就是你一辈子的收入。过去的、今天的和未来收入预期,这些收入加在一起,是你可以花的总数。意思是说,只要借的钱没有超出你未来的收入预期,那么,就没有违背‘量入为出’的原则,你还是在自食其力。
陈笛从小就喜欢钱,对钱、对她自己的东西最珍惜、最保护,包括收藏她小时候用过的东西。只要涉及要她钱的事情,就会本能地极度警惕,会不顾一切地保护。所以,当听到美国民主党主张多征税,特别是针对富人更多征税并用于转移支付时,陈笛就坚决反对。那么,对待失败者、对待低收入阶层的态度如何呢?她说,如果她的父亲能够从那么贫穷的湖南农村爬到美国、能成功,那么,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人就没有理由不自己成功。她说,他们的条件无论如何优于湖南农村的条件,他们不能赚到足够高的收入,完全是他们自己的过失、是懒惰所致,政府和其他人不应该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