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忍

2023-09-11  本文已影响0人  惬意永不放弃

苏轼在《贾谊论》里说: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人生一世间,不会万事顺遂,一味意气用事,不但无法化解危机,还会带来更多灾难。

熙宁年间,苏轼任翰林学士,与吕惠卿等新党人物一向不和。

有次,听到门生称赞苏轼聪明,吕惠卿不屑地说:

“尧聪明耶?舜聪明耶?大禹之聪明耶?”

言下之意,跟圣贤比起来,苏轼根本算不了什么。

对于吕惠卿的轻蔑,年轻的苏轼不堪其辱,当即上书,斥责吕惠卿“穷奸积恶”。

可没想到的是,其中一句“凶人在位,民不奠居”,却被御史们抓住,说他对皇帝含沙射影。

皇帝大怒,便将苏轼赶出京城,外放到杭州。

因一时冲动,苏轼亲手断送了自己的仕途。

不仅如此,他还彻底得罪新党,埋下了日后“乌台诗案”的祸根。

弘一大师说:“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人唯有能忍,受得了毁谤和屈辱,保持定力,不断修行,生活才会过得顺遂。

《蒲松龄传》里记载了蒲松龄坎坷的一生。

21岁,他首次参加乡试,就名落孙山。

之后四十多年里,他逢考必败,六十多岁还只是一个穷秀才。

多年以来,他都是别人眼中的笑话,甚至有人当面说他是个废物。

面对羞辱,蒲松龄却从不辩驳,每次听到都转身离开。

后来他开始写志怪小说,同学张笃庆知道了,就骂他不干正事,难怪考不上功名。

他也没有辩解,而是关起门来继续创作。

忍受着外界的质疑与白眼,最终他写就了流传千古的《聊斋志异》。

《警世恒言》说,事不三思终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在这世上,每个人都会遭受种种打击和刁难。

与其在暴躁易怒中失去理智,不如试着压住内心的情绪,遇事多忍一忍。

人生的路很长,耐得住辛苦、白眼和屈辱,方能熬到最后的柳暗花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