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小方桌访谈录

2019-01-28  本文已影响294人  春风小院

一、你为什么喜欢书法?

和书法结缘要源于小学一二年级。小时候在农村上小学,那时候的学习快乐而单纯,语文就是背背课文,抄抄默默生字词语。校园大,教室是瓦房,每个教室门前都有空地,班里人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们二年级的宁秀琴老师,让我们在教室门前的空地上用粉笔(没有粉笔就用化石)听写词语。每人圈出一块地方,听写。老师边提词语边在我们的一块块的自留地穿梭,时不时评头论足一番,老师走到我身边时呆的时间格外长,她说我的字有架,有力。后来,就让我办班级的黑板报。我的硬笔字应该说在一二年级就写得比较工整。这得益于我的启蒙老师的培养。

软笔书法的启蒙老师应该是我的三爷。

我的三爷是一位小学校长,但是他不在我村教学。教学之余,为村民写春联、婚联、寿联、挽联乃至盖房写“今日上梁、大吉大利”,似乎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每次写字,我都是他最忠实的观众,只要见他铺纸濡笔,七八岁的我就会跑上前,屏住呼吸看他一笔一划地书写。三爷爷似乎也挺喜欢我,写完字的边角余料,他慷慨地让我在上面涂鸦,这大概是我的书法启蒙。

四年级跟随父亲到县城上小学,在他的要求下,我每晚临《玄秘塔》一张。黄晕的灯光下,我专注地临帖,他在一旁专注地看。现在回忆起来,最初的书法学习,从线条练起,从笔画练起,其实就是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一张写完,他把我的“作品”端起,审视,品评。从他那不够专业的话语里我分明感受到他对文化的敬畏,便不敢马虎,写字越发用心。临帖一年半,春节放假回乡,父亲鼓励我写春联,我郑重其事地铺纸濡笔,写完往自家门口一贴,没想到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我接过了三爷爷的笔墨,每年春节放假回家,为乡亲写春联就成了头等大事。书法能为守望相助的乡亲造福,我乐此不疲。

寒假开学第一件大喜事是喜迎小县城的灯展,每个孩子都要扎灯笼。正月十五这天晚上,郾城最繁华的许慎路(如今叫海河路)就流光溢彩,许慎路自西向东,中间悬起一根粗粗的长绳,绳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远看像一条长龙。道路两旁的树木上也挂上了彩灯,“东风夜放花千树”,小城的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除了观灯,我的兴趣还在欣赏一幅幅书法作品上。为配合灯展,郾城文化局会在灯盏期间搞书法展,展览的地点就是和郾城一高(如今的漯河四高老院)毗邻的许慎纪念馆前面的当街,在灯展区辟出一块地方悬挂书法作品。展览的大多是当时郾城书法名家的作品,贾敬彝先生,王林之先生,申进贤老师,张富君老师,潘清江老师,赵连生老师,在当时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我惊异地发现,我的姑爷(父亲的姑父)的作品也赫然在列。原来我只知道他是一高的教师,不知道他也写字。

一个十来岁的乡下来的小姑娘,站在这些作品前面,仔细观摩,而后拿手指在自己的衣服上画,现在想来多有意思。灯展结束了,作品还会在许慎纪念馆挂上一些日子,于是,没看够的我第一次在父亲的带领下进入了那个黑漆的大门,走进那个白墙的院子。走进了许慎纪念馆,父亲给我介绍许慎,像介绍一位熟稔的乡贤。纪念馆里面当时都有什么,现在已经记不大清了,好像有一尊许慎的塑像,和竖排的各种版本的《说文解字》。我翻开了线装书,第一次发现了有一种书体与实验一中(当时叫郾城二中,我父亲供职的学校)龙塔古篆塔体上的字极像,父亲告诉我,这是篆字。我出神地看着那些篆字,看着那些曲曲弯弯,好像每个篆字里都藏着一个故事。从此越发对文字,对书法感兴趣。

二、是什么原因让你一直坚持下来?

师范是培养小学师资的摇篮,因此他非常注重夯实学生的基本功,三笔字、普通话是当时提得很响的。开设有书法课和语基课,当时教我们书法的是康国政老师,第一节上课,他就发现了我有书法的童子功,让我加入了学校书法社团,我们赶上了好时候,那两年师范迎国检,特别注重锤炼基本功,因此上课之余,我们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爱好,琴房、书法教室、国画室等是我们呆的最多最久的地方。我记得,那个暑假,我们没有回家,一个假期在学校度过,学校没伙,我们买来没有包装的大袋方便面,几乎吃了一个假期。天道酬勤,我们顺利通过了国检,我和书法社团的几位同学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在许昌举行的许漯两地书法演讲比赛,我参加了书法和演讲两项比赛,获得了全能二等奖。这是我在书法上第一次获奖,从此,在年级里小有名气,我的作品在校展示栏里展示,我比较矜持,趁没人的时候曾偷偷去看了又看。师范临近毕业,在学校举行的毕业生教学片断比赛中,我讲授的《月光曲》获得了一等奖。老师们啧啧赞叹的是我的精湛的基本功和巧妙的教学设计。

师范毕业了,被分配到了一所乡村中学,教初中两个班的语文,当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每天早上不到五点起床,和学生一起跑操,晚上,查了寝室后回到住处,习惯拿起笔来练字,放下毛笔,我在我宿舍的四壁的墙上用白色的粉笔正楷书写《忆秦娥》,写《临江仙》,写《念奴娇》,多年后,我带的第一届学生来家里看我,他们说,他们记忆犹新的是那些年他们簇拥在我的小小的宿舍里背过的那些诗词。其实,回忆起来,当年我并没有让他们背,不知怎的,他们竟很快都记住了。

一封信打破了我宁静的生活。信共有七页,写在荣宝斋的信笺上,小楷工笔书写,黄道周的风格,用笔劲健,点画精到,笔短趣长。这,是一封情书。从形式到内容,作者煞费苦心!自然,他打动了我。

1996年金秋十月,他在市文化宫举办个人展,没向家里要一份钱,当时我的月工资274,我资助他500元,并在国庆假期帮他看场子。当我看到南来北往的参观者在展览现场对这个年轻人的赞叹和欣赏,我也很自豪。

因书法结缘,一年后,我们走到了一起。结婚前夕,他家里装修,暑假我去找他,正值三伏天,客厅里电锯刺刺拉拉响,锯末儿飞得满屋都是,没有空调,没开电扇,他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在刻印。结婚后,我见证了他对书法的执着。我们和父母蜗居在60平米的房子里,在我们笑曰“容膝斋”的小屋里,卧室摆张桌子是他练书法的领地,客厅一角支一张小桌儿我在那儿练小楷。屋子虽小,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力千钧任翕张”。初冬的清晨,他用汉简写“大江东去”,我以小楷在团扇上抄《湖心亭看雪》,纸上清景无限,心中感慨万端;有雨的时候,他用行书写《喜雨亭记》,我在水纹纸上抄《定风波》词,纸润笔健,字里行间便有了一份从容。也参加比赛。98年他参加河南省中原书法大赛,获得了二等奖,他也鼓励我参加比赛,起初是市里的比赛,后来投河南省妇女书法展,投全国妇女书法展,2002年,入展全国第三届妇女书法展,给了我莫大的激励。然而,接下来的几年,却是我书法艺术的断层期。

2002年起,新一轮课改的伊始,我带一年级,这一带,就是一轮六年。这六年及以后的几年里,我几乎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教学当中,平时几乎没有时间写字,只在每年的寒暑假,匀出一点时间写点小品。没有新作品,那几年,也几乎不怎么参赛。

2011年,爱人去中国美院进修山水画,我带着儿子在家。看着他的专属书房里那些寂寞的文房四宝,我突然有了每天写字的冲动,人在天涯,书写是我唯一亲近他的方式。

恰逢那一年,于永正老师来漯河讲课。于老师是我十分敬仰的大家,看他的课堂教学实录,无数次被他的教学艺术折服。那天,在听他讲课的漯河人民会堂,我斗胆把我写的《于永正老师写字教学赏析》一文拿给他,请他指点,于老师为我的文章把脉,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感激之余,把事先为于老师准备的写在绢上的一小片书法练习作品送给了他,没想到,于老师竟视若珍宝,一个劲儿地夸我写得好,有功底,他鼓励我参加全国的大赛,他说,我有这个实力。于老师的鼓励给了我坚持写下去的信心,在后来的短信往来中,他不止一次地鼓励我,对我提出希望。

几个月的练习,我又找到了写字的感觉,那年暑假,我和爱人同时投了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评审结果出来,他获奖提名,我入展。对于经常入国展的他来说,似乎没那么激动,而我,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也因为这次展览,我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现在想想,2011年,是我的幸运之年,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三次入展国家级的展览,一年当中,因为机缘,先后去了绍兴兰亭,西安碑林,安阳殷墟。这三个地方,在每一个书法人的心中,都是多么神圣的所在啊。伫立在这些神圣之地,你的那点微小的成绩,又何足道也!

也是在2011年,我的腰椎严重膨出,严重时,到了无法行走的地步,无奈,只得卧床静养一个月。

好了伤疤忘了疼。

能坐了,还得写字。还想写字。只是,会有节制。

现在书法与我,是和自己相处的一种方式。没有刻意要坚持。是和吃饭、呼吸、阅读、写随笔一样,成了自然而然的一种生活方式。平和时写,岁月静好;烦躁时写,风烟俱净。

三、在爱好和职业之间,您偏重哪个方面?

教书是我安身立命的所在,我必须偏重我的职业,或者,说我的事业。事实上,二者很多时候是不冲突的。不但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

书法,也反哺了我的语文教学。

忽然有一天在写字的时候顿悟: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曰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邪;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付不肆意。清整、温润、闲雅,实在是小楷书写的至高境界。

而清整、温润、闲雅,又何尝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清整,教学目标集中,课堂板块分明,设计脉络清晰;温润,课堂有温度,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两情相悦中,师生的情感互相激发,智慧相互牖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闲雅,教师手中无片纸,口中无俗言,胸中有丘壑,心中有挚爱,然后带领学生徜徉在语文的湿地,看水草丰茂,观鹤汀凫渚。学习语文,得有一颗闲适的心,慢慢走,欣赏啊!给每种文体的文章找到最适合他的阅读方式,帮助每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生长潜质,引导他们向前向上,这是语文老师的使命。

同时,我也意识到: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书法需要童子功,必须从小培养。让书法陪伴每个孩子的成长是我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于是,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识字、诵读、书写是合而为一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用书香一点点浸润,我多么希望我教出的孩子衣貌整洁、声音温厚、用语干净、逻辑清晰。举手投足透着一股书卷气,一颦一笑自有几分清雅。这些年,除了教语文课,当班主任,我还带着学校的书法社团,每周有半天的时间教孩子们练习软笔书法。从没有任何基础,到写得像模像样,我也很欣慰。

平时上班比较忙,没有大块的时间写字,我就充分利用寒暑假练字。

每个寒暑假,我都会恭敬书写一遍《道德经》,书写一遍《庄子》。平时,会写写陶渊明,写写苏东坡,写文质兼美的心仪的文字。写着写着,你渐渐感受到小楷气韵的流动;写着写着,你变得更加从容,从容得好像在面壁,在参禅;写着写着,你的世界,如同你笔下的字,都圆融和谐,风烟俱净。你的字,是你的世界的一部分。

我有一个梦想,等我退休了,也许我会全身心投入到书法之中,期待人书俱老的境界。

四、除了书法之外,工作之余都喜欢做些什么?

我的爱好比较广泛。除了书法之外,我喜欢读书,喜欢写写随笔,喜欢听听音乐,喜欢旅游。人生苦短,我想此生过得有趣一点儿,所以,我读书,在书中和各种各样的人相遇,和形形色色的人生相遇,读书,是成本最低的享受,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给生命以滋养,给生活以滋润,给人生以底气。我读书比较单一,文史哲多一些,教育教学多一些。书法和绘画艺术理论多一点儿。偏爱古典文学,尤其诗词。

也写写随笔。我有记日记的习惯,断断续续陪伴了我三十多年。写点儿东西,不为发表,也达不到发表的水平。2013年,我开始在新浪博客上写点儿豆腐干,2017年月,我开始写简书,起初一周一更,从2018年6月起,每日一更。有人问,你每天写,有啥意思?我想,我的初心如下。

为了悦己。是的,悦己。不写字,不写文章的时候日子也照样过,事情一样不落地做,但心似浮萍,无根,空虚。后来,写起来,当我码字的一刻,我觉得充实,会觉得存在的意义,尽管可能在别人的眼里它毫无意义。

记录流年。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怀旧,想起过往的点点滴滴,有些细节已模糊不清——尽管模糊有模糊的好。我想,假如我当初拿笔记一记,再追忆一些细节就不会那么困难。“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如是而已。

考验自己的耐力。我是一个没有多大耐力的人,做事往往浅尝辄止。我想看看,在写作这件事上,日更一文,我能坚持多久。前些年时常慨叹,渐渐老矣,当这样想时,心也就衰了。那么,就换个活法,稍稍改变。坚持长跑的不止是在锻炼自己的身体,也是在锻造自己的心智。每天码字,恐怕也是。

体验高三学生的生活。每天作息与儿子同步,他五点多起床,我也五点多起床;他十一点休息,我也十一点休息。高三的孩子,我能给予他的,仅仅是精神上的支持。我要让他感到,娘,是跟我在一起的。我在努力,她也没有懈怠。

体味丰富的情感。生而为人,已是幸事。沐浴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更是三生有幸。我写我的祖辈,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姊妹,我的孩子,将来还会写写我的孙子孙女(朋友圈看到吴江实验小学张菊荣校长发了组他宝贝孙子的照片,镜头里满满的全是爱意。他写到:别怪我嘚瑟,满满的满足。后面是三个笑脸。)我写我们的生生不息;我写我的老师,我的学生;我写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写我的故乡,我的远方;哦,对了,我还会写写我老家的乡亲,我现在的邻居(这个有意思的邻居,在两年的时间里,送过我们一幅对联、一棵白菜、一兜红薯。我回赠他们一小袋面粉,两个柚子,还有待写的一篇文章。)

打通与世界的联系。昨晚,我的一位惺惺相惜的友人发消息给我,声音里的疲惫与困乏让人心疼怜爱!忍不住想抱抱她!虽人各一方,但她看了我的文,我看了她的画,见字如面。我们知道,彼此一直在。 

相互温暖,在路上就不那么孤单。

周国平说,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对前两条,我是抱有异议的,第一,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我能把控的是自己的世界。我可以成为自己的中心。第二,你就没怎么努力过,怎知自己就无能为力?我始终相信天道酬勤。对第三句话,我深以为然。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乐享这平凡的人生。写作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滋味,给平静的生活注入活力,给平凡的人生找到意义。就让我继续自讨“苦”吃!

我还喜欢听听音乐。如果说人生有什么遗憾的话,我觉得我有两个遗憾,一是没有读过高中,上过大学,而是没有学会一种乐器。四五年前,心血来潮买了一架古筝,至今不会弹奏一支曲子。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音乐的欣赏。我喜欢中国民乐,录音机和磁带流行的90年代,我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录音机和几十盘民乐磁带。时常在月夜,边听古曲边练字,满满的满足!后来,受爱人和孩子的影响,也听流行歌曲,投入的时候,听什么歌都像唱自己;抽离出来,似听一个个云淡风轻的故事。我常想,如果没有音乐,这个世界将会失去一半的美。

喜欢旅行。做了多年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梦,终于在去年四月天成行,我独自去了趟扬州。我有一个痴痴的江南梦,若有一段时间,我想在苏州、杭州、或扬州或江南某个不知名的小镇,小住一阵儿,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放空自己,全身心感受江南的气息。

除此之外,别无他好。

五、平时你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谈起孩子的教育,我比较惭愧。我的孩子从小身体不太好,时常感冒,最熟悉的场景就是带他奔波在看病拿药的路上。

孩子还是有我和爱人的影子的,他不属于活泼外向的性格,但像他爸一样比较有个性,喜欢特立独行。凡事有自己的思考,比较有主见。

孩子的爱好很广泛,小时候学过一点儿国画、书法,喜欢音乐,乐感很好,曾担任校合唱队的领唱。

对孩子的教育,我相信身教重于言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得先成为什么样的人。身心健康、诚实、正直、善良、乐观、进取,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小时候的陪伴,成长中期待和鼓励,犯错时给与他警醒,永远给与他希望和温暖。仅此而已。

六、教学任务是很重的。平时在教学中,你是怎样把自己的文化修养融入课堂的呢?

诚如您所说,教学任务是很重的,但是,我还是想尽我所能给孩子一个美好丰沛的童年校园生活。

我能做到的,一个力争把语文课上的有意思、有情趣,让孩子们既得意又得言。因此,我的课上,设计的活动多,孩子参与度广,孩子能说的老师坚决闭嘴,致力于培养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好好写字,好好阅读,好好说话,好好习作。教育的别名叫影响。我做好示范,孩子们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渐渐养成习惯。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开展绘本阅读课。绘本图文合奏,用生动简约的语言,富有美感的画面共同讲述一个个故事,它天然地适合孩子,在儿童习惯培养,儿童性格养成,儿童心理治愈,儿童智慧开启,儿童哲学启蒙,尤其是儿童美学鉴赏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近年来,我尝试把绘本引入课堂,开展单列式儿童绘本阅读课和统整式绘本阅读课,事实证明,绘本,是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好一点儿的,被绘本浸润的心会变得柔软、善良而美好。如今,我的绘本课已成为孩子们最欢迎的课程。

开展音乐欣赏课。

音乐教育,古已有之。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乐居第二。当时的人们已认识到音乐的教化作用。

好的音乐作品有这样的教化功能,她化戾气为平和,化粗暴为温良,化叛逆为恭顺。闫学老师在《跟苏霍敏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这本书《让美融入学生的生命》一文中深情写到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运用音乐对学生实施“美疗”的:“苏霍姆林斯基与孩子们欣赏音乐,把音乐作为帮助孩子认识感情语言的手段,使听音乐成为孩子的一种精神追求,在许多个秋天和冬天的漫长的晚间,他带领孩子们欣赏乌克兰民歌,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聆听那首《巍巍屹立的高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永恒,也感受到了流逝的岁月和淡淡的忧伤。”

她也谈到了我喜欢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马修老师利用音乐的特长把一个乱糟糟的班和一群出现了问题的孩子引入了音乐的殿堂,他成立了一个合唱团,亲自写歌,指挥孩子们演唱,我总是那么迷醉地看着他们歌唱时那天使般的面庞。屏住呼吸,聆听那天籁般的声音。他们无数次打动了我,让我感受马修老师智慧与慈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美,就这样融入了一群看似无可救药的孩子的心灵,在音乐的熏染下,孩子们不羁的眼神开始变得明净了,心中的敌意慢慢在消失。”

想到了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想到了前不久发生的校工残害儿童案,如果那位坐过站的肇事者,如果那位泯灭良知的校工从小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如果她的老师也曾对她进行过“美疗”,这两场灾难是不是就会避免?

七、看过你写过心经。很美。你最喜欢的是哪种碑帖或者书体呢?

谢谢您喜欢!您过奖了。我比较擅长的是小楷,但我喜欢的书体不止小楷。

先说说小楷吧!我从小练习书法,小时候练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上师范改练颜体,《颜勤礼碑》《多宝塔碑》《自书告身帖》《小字麻姑仙坛记》都练过。《颜勤礼碑》写得最多。

初识小楷,是上师范期间,书法老师给一位柳体字写得极好的学姐开小灶,教她写赵孟頫的《汲黯传》,学姐聪慧又勤勉,学得很像,我们很是羡慕。

师范毕业,我到一所乡村中学做了语文教师。住在学校里,学生就寝后的校园静谧安详,我拿起小楷笔,临文征明的小楷《前后赤壁赋》。写惯了大楷《勤礼碑》的手握起细细的小楷笔,颇有些不习惯。

有一天我去拜访姑爷,就是前面提到的我父亲的姑父,姑爷那时已退休,在家养养花,逗逗猫,写写字。他家在郾城小南街。穿过一条幽深的小巷,就到了姑爷家。推开小木门,是一个开阔的院子,满院子的花。姑爷尤爱种菊。当时正是深秋时节,各色各样的菊花开得泼泼洒洒。

我拿我写的一幅书法习作请姑爷指点,记得当时临了两幅作品,一幅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一幅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姑爷仔细地端详了我的字,而后喝了口茶,回到书房,拿出三本书。第一本书是字帖,文徵明的小楷《赤壁赋》。他说,你的气质更适合练小楷。你可以临临试试。第二本是红褐色的封面,1988年陕西人美出版的陈振濂先生的《历代书法欣赏》(这本书后来被我摩挲了多少遍?除了欣赏书里历代书法作品,更喜欢作者极富文学色彩的艺术语言。),姑爷说,只练字不了解书法史怎么能行?藉由这本书,你会对中国书法史有个基本的了解。第三本书是黄色的封面,里面的印刷文字全部硬笔手写,这是语文出版社89年出版的《商周古文字读本》,姑爷说,这本书好好读吧,读透了,进咱许慎纪念馆当个馆员不成问题,你就不用待在下面了。(当时我毕业分配在了农村中学。)这本书太艰深,没啃几页,我就放下了,所以至今也没有到许慎纪念馆。不过,打那时起,许慎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书法就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后来,何晓东写在荣宝斋信笺上的行书打动了我,以书为媒,我们走到了一起,现在好多人说晓东的代表书体是汉简,其实,他的小楷写得极好!含蓄,有韵味,耐看。

婚后,他写汉简,写行书,写铁线篆,搞篆刻,我一直写小楷。写小楷,要取法乎上。在他的建议下,我临王羲之《黄庭经》、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但是钟繇小楷略带隶意的古拙的味道我表现不出来,而王羲之的小楷如同他的《兰亭序》一样,想临摹的像谈何容易?后来,我临写过黄道周、傅山、王宠小楷,都是浅尝辄止,没有下过真功夫。真正吃功夫的,是写文征明。转了一圈,我又回到了文征明。

临文征明的《离骚经》,“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间或写写文征明《南华经》、《草堂十志》、《落花诗册》,为增强笔力,也写赵孟頫小楷,临《道德经》。

人能写字,字也能写人。楷书的练习是正念的禅修。二十年小楷书法的学习,我真切体会到小楷难写,难在一笔一划清清楚楚,不能含糊,不可马虎。于是,边练字,边自嘱,且把人生大道先走好。以最初之心,做永远之事。小楷难写,难在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笔画少的字,总觉得空阔。素和简,从来都是顶级修为的人才能驾驭的。笔画多的字,又觉窄紧。繁和难,简直就是人生永远的困境。

在书写中度过四十岁以后,越发觉得:人这一辈子,做不了几件事,能坚持下来的一两件恐怕就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了。这辈子我能把小楷写好,就是我的造化了。

我喜欢行书,喜欢二王书风的古雅萧散,也喜欢大篆的古朴厚重,我也喜欢率意的汉简。都想学。怎奈时间有限。若选一两种,我或许会选择大篆,大盂鼎或毛公鼎,练一练《圣教序》或者二王手札。即便不临,这些碑帖,放在床头,翻一翻,看一看,也是至美的享受。

近来读朱良志先生的《中国美学十五讲》越来越觉得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支撑书法的是中国美学、中国哲学。所以,对书法,我们要有敬畏之心,要用亲近之情。

八、你对想练习书法的人有什么建议?

学书法要发自内心的敬畏和喜欢。

练书法需要点童子功。

了解中国书法史,找到适合自己的碑帖,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精通一家,有帖印,在体。再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贵在坚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量变产生质变。

去功利,功夫下到,水到渠成。

涉猎其它艺术门类,滋养书法。绘画,音乐,诗词,舞蹈,大道相通。

涵养自己的人格,在书写中悟道。

文艺小方桌访谈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